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两会之声 | 全国人大代表石建辉:以高效能治理助推财政高质量发展

2022-03-08

石建辉:以高效能治理助推财政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石建辉


图片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湖南省财政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改革,全面加强管理,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加快推进财政高质量发展,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更大财政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夯实“稳”的根基,进一步壮大财政实力,稳定财政运行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越是经济形势严峻,越要保持战略定力,以财政自身的“稳”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一是稳增速。去年面对经济下行、疫情反弹、限电停产、土地市场降温等多重不利因素,湖南启动实施财源建设工程,成效初步显现,全年地方收入增长8%,全口径税收增长9.6%。今年省政府把财源建设工作单列为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重要事项,导向更明,力度更大。我们将进一步树牢新发展理念,强化产业专项规模、项目资金安排、对下转移支付分配与税收贡献挂钩,完善“亩均论英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产业主管部门、税费征管部门和市县政府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稳步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促进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良性互动。二是稳质量。近年来,湖南聚焦非税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长期畸高这个历史顽疾,强力实施“收入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推动全省非税占比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2016-2021年,全省非税占比五年连降11.6个百分点,2021年在全国排名第14位,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督促市县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加强收入质量动态监控,严格兑现奖惩措施,引导市县进一步巩固提升收入质量成果。三是稳运行。坚决贯彻落实财政部专题会议部署,把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作为今年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密切关注市县财政运行动态,全面摸排风险隐患。推进省级财力全面下沉,加大困难地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完善库款精准调度机制,增强基层“三保”能力。全面推开预算编制事先审核,指导督促市县规范预算管理,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安排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不得留硬缺口。完善市县财政运行风险评级、分类管控、应急处置等机制,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找准“进”的支点,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培塑竞争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在动能,对冲经济下行风险,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一是以“退”为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湖南省预计减税退税600亿左右。虽然减税降费会影响当期收入增幅,但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信心,为财政持久增收积蓄后劲。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中央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以财政“短期减收”换市场主体“长期增效”,决不以财政困难为由打折扣、搞变通。二是以“准”为进。保持适度财政支出强度,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精准滴灌,更好地促进稳投资、促消费、强实体。探索预算基建资金、专项债券、专项资金协同安排机制,推动基建投资逐步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兴领域,发力“新基建”,抢占“新风口”。资金分配不撒“胡椒面”,集中财力支持实施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和创建“五好”园区保持财政投入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重点向巩固脱贫攻坚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三是以“效”为进。进一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推动专项资金、债券资金、直达资金尽快落到具体项目和单位,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对47个省级专项资金开展三年整体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新一轮专项资金的存设及规模调整挂钩,进一步提升专项资金政策功效。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提质,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花了钱要办成事。



加大“统”的力度,进一步整合财政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出台符合湖南实际、务实管用的各项举措,强化财政资源统筹,腾挪出更多财力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一是强化财力统筹。实施“预算改革年”行动,强力推动财政资源实质性统筹,编制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全力保障中央和省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点民生实事的资金需求。统筹部门及单位各类预算收入,统一安排支出,形成资金合力。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精准保障重点刚性支出。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按项目重要性必要性分配资金。扩大存量资金清理范围,沉淀闲置、低效无效资金全部收回财政统筹使用。启动实施国有资产资源清查处置专项行动,处置收益优先用于稳增长、防风险和保基本民生。二是强化政策统筹。进一步强化财税政策与就业、产业、投资、金融、消费等政策的协同配合,把握“时度效”,打好“组合拳”,推动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多元政策目标。灵活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探索采取产业基金、风险补偿、后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各类资本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更好发挥财政再分配调节功能,综合运用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三是强化改革统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要求纵深推进地方税制、预算管理制度、省以下财政体制、财政“放管服”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广泛争取各方理解支持,协同推动财源建设、预算绩效管理、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盘活资源资金资产、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等重点改革取得更大进展,不演“独角戏”,多搞“大合唱”,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形成攻坚合力。



创新“防”的举措,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严峻,防范各类风险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从财政领域看,就是全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湖南采取过硬措施,付出超常努力,推动政府债务风险逐年缓释,但当前债务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需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创新思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坚决遏增量。引导市县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坚持量力而行搞建设,更多运用市场化方式谋发展,坚决避免“负债不负责”“顾前不顾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立项源头管控,严格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无来源不立项,无预算不开工,消除隐性债务形成的土壤。深入开展债务专项巡查、重点审计、联点督导,严肃追责问责,形成有效震慑。二是全力化存量。坚持财政支出优先顺序,加强财政统筹平衡,除“三保”支出外,财政资金优先确保化债任务完成和债务利息平衡。压实市县及主管部门偿债责任,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确保如期完成化债任务。加大抽查核实力度,严格数据变动程序,严禁虚假化债、数字化债。三是妥善防风险。对全省到期债务实行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应对措施,确保精准拆弹。建立政银企协调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规缓释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实现成本高变低、性质刚变柔。定期开展债务风险预警评估,完善舆情监控与应急处置机制。四是加快推转型。对平台公司实行数量控制和名录管理,注销“空壳类”、合并“相近类”、转型“实体类”。落实促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支持措施,规范推进资产债务重组和存量资产债券化,增强平台公司转型动力。



突出“严”的尺度,进一步强化财会监督,严肃财经纪律


要把维护财经秩序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履行好财会监督主责,敢抓敢管,善抓善管,使财经纪律成为不可碰触的“高压线”。一是严格资金监管。纵深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实现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全方位、全流程监控,全面提升资金绩效和政策效能。深度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打造阳光财政,巩固去年排名全国第三的好成绩。将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管理,确保到人的民生资金一分不少、足额发放。二是严把内控关口。以开展全国地方财政内控试点省份建设为契机,坚持省本级与市县联动,探索将内控机制嵌入财政资金运行全链条,强化对财政核心业务、财政管理权力的监督制衡,降低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完善内控考评机制,建立风险自动识别和预警机制,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溯,强化内控考评结果运用,推动内控工作从“立规矩”向“见成效”转变。三是严肃追责问责。持续开展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督促全省各级各部门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纪和管理制度,一切按制度和规矩办事,决不允许把财经纪律当“稻草人”。加大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力度,整顿行业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财政重点领域财经秩序专项整治,对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效应,确保国家的财经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