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两会之声 |全国人大代表龙正才:扛牢政治责任 提振财政担当 奋力助推湖北“开局企稳、复元打平、再续精彩”

2022-03-07

扛牢政治责任  提振财政担当

奋力助推湖北“开局企稳、复元打平、再续精彩”


全国人大代表  湖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龙正才


图片


过去的一年,湖北财政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心系“国之大者”、锚定“省之要事”,发扬“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促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助推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助力疫后重振取得决定性成果,书写了浴火重生、再创辉煌的合格答卷。目前,湖北仍处于“复元气、补损失”阶段,实现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必须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将充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全力提升站位、把准定位、立足本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财政资金资源向中心聚焦、为大局发力,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助力湖北“开局企稳、复元打平、再续精彩”,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强化政治引领,把牢财政工作方向


回顾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也是财政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做好新时代财政工作,首要的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

(一)坚定政治定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原原本本读原著、扎扎实实学原文、联系实际悟原理,真正学深悟透、学懂弄通,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将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要求,一体领悟、一体贯彻,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二)提升政治站位。更加注重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进一步强化“财”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用政治眼光分析、定位财政问题,确保财政工作始终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坚持以政治建设统揽财政业务,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发展和民生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财政工作充分体现党的政治主张和战略意图,切实提升服务全局的能力。坚持“跳出财政看财政”,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算好平衡账、经济账、长远账,做到明大势、谋全局、献良策,更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三)强化政治执行。建立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督办落实机制,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精准化,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财政见行动有实效。将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谋划财政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把“两个维护”体现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好职、尽好责的实效上。持续抓牢抓实政治机关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努力锻造狠抓落实、一抓到底的优良作风,以高质量党建为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提振责任担当,稳定经济社会底盘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较高支出强度和精准度,全力助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想方设法保企业、固基本。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引擎”才会有动力。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造成重创,在各项援企纾困措施中,减税降费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我们将认真领悟中央战略意图,坚定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重点加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帮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综合运用贴息、奖补、担保等工具,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投向中小微企业,帮助中小微企业恢复元气、更好发展。通过预留政府采购份额等方式,优化中小企业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市场竞争环境。坚持财政再难也不打市场的主意、动企业的奶酪,坚持依法依规,严明收入秩序,全力放水养鱼、涵养财源。

(二)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精准对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财政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落实“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求,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将政府债券作为拉动投资的重要抓手,聚焦“两新一重”“双十工程”等重点建设,加快债券资金发行使用,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聚力干成一批效益明显、群众期盼、早晚要干的重大项目,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入研究进一步提振重点消费的措施,实施政府采购支持消费助农兴农政策,努力为经济发展再添一把火。落实税收、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和金融等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推进湖北实验室建设,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用好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服务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落实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撬动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向农业十大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纵深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完善财税激励政策体系,扩大市州及县域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规模,努力打造更多经济实力强、财政贡献大的市县增长极。

(三)千方百计惠民生、利长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努力分好“蛋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根子上稳固经济社会底盘。落实好财政资金和政策保障,加快推进疫苗免费接种,支持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积极对接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省与市县支出责任分担机制,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增强基金运行可持续性。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全力落实“三个确保”要求,支持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双一流”等发展,推动教育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迈进。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稳定,支持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探索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环保投融资机制,支持打造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定民生提标政策,加大就业、医疗、住房等投入,着力解决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织密基本民生网底,筑牢社会稳定防线。



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坚持财税改革与财政管理一体推进,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一)以资源统筹为核心,增强重大战略保障能力。疫情时代,财政紧平衡、紧运行成为常态,必须充分挖掘释放各种资源潜力,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依法依规将各类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收入“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积极盘活各类资金资源资产,将“死钱”变“活钱”,化“零钱”为“整钱”,力争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加大过“紧日子”力度,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全力保障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

(二)以财政改革为抓手,努力提升财政治理水平。进一步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事权和支出责任动态调整机制,促进财政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将项目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健全项目入库评审和滚动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编制质效。加快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分类分档的标准体系。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健全财政资金常态化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使用,第一时间直达基层、惠企利民。

(三)以系统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财政运行效率。继续加快推进一体化系统建设,纵向贯通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横向接入各级预算单位,打造四通八达的财政神经系统,构建起“数字财政”的四梁八柱。将制度规范与系统建设紧密结合,实现资金来源去向全程留痕、可追溯。积极推进财政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分散式管理”到“集中式管理”,推动“经验型财政”向“智慧型财政”转变,为财政管理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严守财经纪律,推动财政行稳致远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平衡好保运转、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进一步严明财经纪律,确保财政平稳可持续运行。

(一)不折不扣兜牢“三保”底线。将“三保”作为政治纪律抓紧抓实,坚持财力下移、照顾基层,转移支付优先用于市县“三保”,增强市县保障能力。强化市县“三保”预算审核,坚持“三保”支出的优先顺序,督促市县落实“三保”纪律,确保标准不降低、项目不减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情况、财力状况安排民生支出,推动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强化“三保”支出项目提标扩围备案,确保财政可持续、能承受。加强市县财政运行监测、研判,对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负担重、库款保障水平持续偏低的予以重点监控,有效保障市县合理库款需求。

(二)不折不扣守牢债务防线。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是硬纪律、硬杠杠,关系到财政稳定和政府信誉。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健全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融资举债机制,实现债务限额与偿债能力相匹配。建立风险等级预警提示、督办考核等机制,督促各地科学统筹各类财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顺序,确保及时足额还本付息。抓实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合理运用债务重组、借新还旧等政策缓释风险。杜绝脱离财力实际上新项目、铺新摊子,杜绝各类变相举债行为,坚决严禁违规新增隐性债务。

(三)不折不扣树牢纪律红线。树牢法治思维和纪律观念,规范财政支出行为,严禁违规建设楼堂馆所、发放津贴补贴,严禁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聚焦重大项目、重要政策等方面,加强日常监管、重点监控、现场督查,开展全过程常态化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税政策,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敢抓敢管,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