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两会之声 |全国人大代表刘兴云:树立“五个理念” 构建“五个体系” 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2022-03-07


    树立“五个理念” 构建“五个体系” 

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兴云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财政部门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树立“五个理念”、构建“五个体系”,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保障。



树立“发展为本”理念,建立导向明确、靶向精准的财政调控体系



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完善财税政策体系,将各类资金资源要素集聚到高质量发展上来。

聚焦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科技创新资金整合,不断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资金分配机制,突出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聚焦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聚焦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完善省级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支持实施“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战略,加快补齐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城市等区域经济发展短板。支持省会城市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实施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等“十强县”激励政策,增创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

聚焦支持低碳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绿色门槛”制度和绿色发展税收政策,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省内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利用经济手段推动绿色发展。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建立区域均衡、公平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民生支出保障机制。坚持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对国家和省出台的民生政策做到应保尽保。积极鼓励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增加投入,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民生需求,建立起共建共享的民生投入格局。

二是完善民生政策供给机制。继续以办好民生实事为抓手,集中力量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比如,针对国家推进教育“双减”的新形势,着力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落实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新挑战,积极支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针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是完善民生资金问效机制。建立民生资金全流程监管机制,对民生资金支出进度、具体流向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民生资金高效、安全使用。加快建立重大民生政策、重点民生项目绩效跟踪和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不断提升民生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



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建立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财政治理体系


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收入划分制度,不断增强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和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分领域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快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加快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力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二是深化税费制度改革。积极参与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税种改革,深化资源税改革,逐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

三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严格落实“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刚性预算、绩效预算、透明预算、可持续预算”管理各项规定,增强预算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要在预算统筹、绩效管理、规范运行、厉行节约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财政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四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重点要建好“一个机制、一个系统”。“一个机制”,即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稳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加大对直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一个系统”,即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快构建来源清晰、流向明确、账目可查、高效追溯的全流程资金管理闭环,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监控有力、处置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一是防范政策风险。坚持以更大力度推进财政法治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使每项财政政策都经得起公平竞争审查和社会公众监督,确保生财、聚财、管财、用财等各个环节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二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信息公开、风险监测预警等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防范基层“三保”风险。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完善财力保障、责任考核等“六项机制”,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四是防范养老金支付风险。在完善省级统收统支制度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树立“公平效率”理念,建立调节有力、管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


一要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就业帮扶力度,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积极探索完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推广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经验,用好农业信贷担保、农业保险等政策工具,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着力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将更多涉农资金由“间接补助”改为“直接补助”,通过“一本通”发放到群众手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要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支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完善医疗待遇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努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积极推动救助型帮扶向发展型帮扶政策转型,通过增强各类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激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立足财政职责,推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形成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