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两会之声 | 守护三十载 只为洱海蓝——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雪

2022-02-16

2022021610041644977066619038913.jpg


杨晓雪,女,白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联系代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云南省人大代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大理州生态环境监测站技术管理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曾荣获2018年“最美基层环保人”荣誉称号。


2022021611131644981193933053996.jpg


作为洱海边出生、洱海边长大的大理人,小时候的杨晓雪,喝过甜甜的洱海水、嬉戏过青青的水草;作为基层环保工作者,杨晓雪见证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历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雪将对工作的执着与科研般的专注转化成履职动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尽心尽责,广纳民意,致力于“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重现。


“我就是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


“我生在洱海边,长在洱海边,工作也在洱海边,这一生都和洱海结下了不解之缘。”采访一开始,杨晓雪代表首先提到的是她与洱海的故事。

1991年大学毕业,她就被分配到了大理州环境监测站,从基层技术人员做起,一干就是30年。她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环境监测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算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吧,工作琐碎而平凡,没有什么显赫的业绩……”她谦虚地笑笑。

她先后任职于环境监测室、污染源监督室、中心实验室和技术管理室,长期从事水、废水、空气、噪声等的监测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分析评价、审核、上报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报告编制等工作。她认真好学,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她考取了单位开展的几乎所有监测项目的合格证,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上岗证、清洁生产审核员等技术证书。

“刚上班那几年,监测站人少,女同志更少。我不光要在实验室做分析,还经常跑到现场去采样、监测。”杨晓雪代表回忆道,“采水样的时候要趟水过河,测量水的速度和河的宽度;监测废气的时候,十余米高的烟囱和水泥窑得爬到上面去;监测噪声和大气,不但白天盯,晚上也得盯。”条件虽然艰苦,但她却充满了干劲儿。洱海是她最常去的地方。她和同事们经常要坐船绕洱海一周,在各个点位取水样,全部水样取完得花上一整天,回来还要连夜分析测试。

“环保工作利国利民,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杨晓雪代表说,“我目前主要从事数据审核分析评价工作。洱海的水质变化能从数据的细微变化里反映出来,我们的工作和医生一样,拿出的每一份水质报告都是给洱海做的一次‘诊断’。这份责任太重了,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洱海风光。来源:视觉中国


“我希望洱海更加干净、清澈”

“苍山雪,洱海月”,几乎每个云南人的“乡愁”中都有那么一汪清澈潋滟的湖水。

“参加工作30年,可以说,我见过洱海水质最好的时候,也见过最差的时候。”杨晓雪代表说。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洱海的水质一直很好。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洱海的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大面积蓝藻,水质急剧下降。

为了保护洱海,大理州委、州政府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坚持不懈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从早期实施的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的“双取消”措施,开展退鱼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屋还湿地的“三退三还”工作,在洱海流域内实施禁磷、禁白、禁牧的“三禁”措施,到全面启动流域截污治污工程、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资源统筹利用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流域监管保障工程等“六大工程”,实施“‘2333’行动计划”(以实现洱海Ⅱ类水质为目标,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着力实施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三大类重点项目),再到实施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三清洁”行动……可以说,杨晓雪代表经历、见证了洱海保护的各个阶段。

2015年1月20日,杨晓雪代表记忆犹新。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考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他在洱海边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还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此后,大理州举全州之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等“七大行动”,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随着全国、全省、全州对洱海保护的高度重视,杨晓雪代表和同事们对洱海水质的监测也越来越密集。她告诉记者,“在洱海流域256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共设置了国家级、省级、州级的大约90个监测点位,我们每个月都要对每个监测点开展至少一次采样分析,有的时候甚至要增加到每天一次,每一个点位的监测项目从8项、13项、34项、61项到109项不等,工作量在四五年之间提升了好几倍。虽然更忙了、更累了,但是一想到我们的工作能促进洱海环境的改善,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洱海保护治理历程很艰难,但洱海保护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目共睹。“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累计32个月为Ⅱ类,28个月为Ⅲ类,都为优良水体。“可以说,目前洱海总体水质下滑趋势基本得到有效遏制,洱海水质指标趋稳,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杨晓雪代表坦言,“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洱海保护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系统工程,水质改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未来某些时段还可能出现反复,我们的保护治理工作不能松懈,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杨晓雪代表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洱海还被列入了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专栏15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洱海保护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我们要增强信心决心,抓住机遇,对接好相关政策,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为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我要当好群众与政府的‘桥梁’”


杨晓雪代表竭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守护家乡的碧水蓝天。2018年,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由普通的环保工作者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

记者翻看她2018年以来所提建议,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无疑是她最为关心关注的。无论是参加履职活动还是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她都会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积极发言并提出建议,呼吁各部门支持环境保护事业。她始终牢记“人民代表为人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多次提出议案建议,积极为环境保护这个最大的民生事业发声呼吁。

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杨晓雪代表领衔提出了“关于将洱海流域生态搬迁纳入国家生态搬迁试点的建议”,建议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在洱海流域核心保护区先行开展生态搬迁试点,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答复中表示将加强对大理州实施洱海流域生态搬迁项目科学选址和用地保障工作的指导,及时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并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将洱海生态搬迁纳入大理州、大理市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同时将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早日将洱海流域生态搬迁纳入国家试点。

凭借赤诚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这一年,杨晓雪代表还被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推荐为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联系代表,在参加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情况通报会时,她也带去了地方财政部门的问题和建议,包括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支持并代大理州发行项目收益与融资需求自求平衡的洱海保护专项债券等,会后她又及时将相关精神向地方财政部门进行了反馈。

2019年7月24日,云南省大理洱海保护专项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首期发行规模30亿元,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洱海治理的融资难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生态环保领域发行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先例。这个消息让杨晓雪代表备受鼓舞,“能够推动洱海保护,把基层的困难和呼声向上反映,推动政策落地,我很有成就感。”她说。2020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还表扬了这项工作。

2021年以来,杨晓雪代表将关注点聚焦于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问题。她对记者说,长江流域各省份经济社会保持相对较快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局部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等。“特别是处于长江上游省份,大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环保投入严重不足,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县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她提出,希望国家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统筹协调,对大理州鹤庆县等云南省48个长江上游县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产业转型升级给予支持,实施科学精准保护治理,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时,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长江流域县市转移支付力度,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杨晓雪代表这样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呼吁的同时,我也一直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云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乡村医生待遇等。”她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自己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积极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和困难,推动惠民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我要做百姓利益最忠实的守望者,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