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两会之声 |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东伟:凝神聚力 真抓实干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财政力量
2021-05-21
凝神聚力 真抓实干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财政力量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河南财政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加快实施“五项创新”,全面推进“六大建设”,为全省“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出财政部门应有的贡献。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强化四本预算衔接,将各类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盘子”,统筹使用同一领域不同渠道资金、财政拨款与非财政拨款资金、不同年度间财政资金,统筹管理各类政府资金、资产、资源,从源头上增强财政资源配置的完整性。
平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减税降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加强协作配合,强化政策宣传和解读,跟踪做好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该减的减到位,该降的降到位;严肃组织收入工作纪律,严禁征收“过头税费”和以清缴补缴税费为名增加市场主体不合理负担,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狠抓“三池三贴息、四贷两担保”财政支持市场主体政策体系的落实落细,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资本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切实让好的政策发挥作用。加大力度推广规范PPP项目,推动河南PPP工作在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重大项目中。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18支省级政府投资基金落地见效,为新型产业等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带头过好紧日子。坚持节用为民、勤俭办一切事业,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执行严格的结余结转政策,把更多宝贵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巩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车改成果,降低运行成本,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不断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健全隐性债务动态监测和跟踪督查机制,做好建制县区试点再融资债券的分配和发行,为重点县区解套减压;加快研究出台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推动融资平台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改革。通过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推动未来发展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助力基层兜牢“三保”底线。完善预算编制事前审查机制,巩固工资发放专用账户,严格落实月报制度,保持合理的库款规模,继续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发挥“三保”在线监控系统功能作用,强化资金全流程追溯和风险预警,确保“三保”不出问题,确保基层财政安全稳定运行。
增强民生政策可持续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国家和省级出台的统一民生政策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支持。加强民生政策制定事前论证评估,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新出台民生政策按规定程序向上级报备,提高民生支出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确保财政可持续。
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重点推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支持加快构筑沿黄生态廊道。紧跟国家步伐,精准谋划一批项目,做好相关项目储备。加快推进上下游省份磋商谈判,推动签署省际间补偿协议,加快建立省际间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支持产业转型发展。统筹用好现有制造业专项资金,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力度,集中财政资金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全力支持河南打造10大新兴产业链和6个战略支柱产业链,助力全省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实施金融业奖补政策,以贡献率为导向体现财政资源对金融机构的倾斜支持,吸引更多金融资源助力产业发展。
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实施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新型材料首批次保费给予补助,引导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支持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打造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集群。支持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机制,推动科研院所改革,加强创新激励保障,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采用科研资助、引进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的财力保障,努力实现人力资本和产业协同发展。
支持绿色发展。坚持将支持绿色发展作为财政投入重点保障和优先支出领域,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持续支持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健全多元融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发挥绿色发展基金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绿色投资动力,更好满足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支持拓展开放通道优势,深化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共进。支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引导企业用好线上展贸平台,在特殊时期主动抓订单、促合作。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粮食利益补偿机制,强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导向,保护和调动县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切实扛稳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责任。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基金公司选择培育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产品服务优、运行效率高、发展可持续的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路径。统筹用好各级财政资金,支持深入推进现代优势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积极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财力保障体系。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探索建立“规划引领、县为主体、多部门参与、联审联批、滚动实施”农业农村项目动态管理机制,集中资金、聚拢资源打造乡村振兴重要载体,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落实中央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政策,稳步提高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优先支持乡村振兴。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二期运作,进一步优化基金投资方向,更多支持农民工初创小微企业。统筹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推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双一流”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巩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生均拨款制度和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稳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继续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推动实施健康中原。支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支持省属医院提升特色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医疗、基本公卫服务均等化财政标准。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提高基金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支持发展文体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遗址保护开发和传承利用,提升文化软实力;支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运作,支持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力作。
推动平安河南建设。加大对财力薄弱县级政法机关的经费投入,提高政法机关保障水平;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支持推行以社区民警为主体、以包村民警为补充的“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扩大村(居)法律顾问服务面,进一步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紧跟中央改革步伐,做好知识产权、养老保险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同时,深化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依法规范、权责匹配、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体制。
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聚焦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筑牢各环节管理链条,做实做细财政、审计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不断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建立“能增能减、有保有压、能上能下”预算安排机制,强化项目支出预算评审,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认真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监管机制。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不断完善国有资产报告机制和成果运用。
责任编辑: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