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两会之声 |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丁云祥: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5-21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image.png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陕西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陕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


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政以财为基,财以政为本。陕西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不断深化对财政工作政治性的认识,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始终用政治的视野、观念、标准、原则来谋划推动财政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常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主动在财政政策上聚焦、财政资金上增效、财政工作上发力,推动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十四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突出“六个聚焦”,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一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研究设立陕西省科技创新种子基金,促进各类“风投”“创投”机构与创业企业常态化对接。稳步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积极探索科研项目揭榜制、领衔专家制,落实好研发奖补、加计扣除、重大技术装备补贴等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推进“两链”深度融合。完善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财税制度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现有产业发展政策资金,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设立运行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健全财政政策与金融、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聚焦扩大投资和消费回升,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扩投资促消费,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是积极扩展投资空间。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资金,用足用好专项债券政策,推进“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规范运用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吸引更多金融与社会资本投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二是促进释放消费潜力。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支持扩大消费市场,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三是支持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好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住房租赁市场试点。

(三)聚焦基本民生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开展稳就业精准帮扶行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二是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解决好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不平衡等问题,扩大优质高中资源规模,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和中职学校达标创优,完善省属高校生均拨款制度,落实好各类学生资助政策。三是完善多层次社保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完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四是推进健康陕西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五是支持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全力做好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各项筹备工作,确保两个盛会精彩圆满。

(四)聚焦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和资金保障体系。一是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财政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监督。二是支持保障粮食安全。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持农业良种培育和种业发展。支持“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更好满足“三农”领域风险保障需要。三是支持乡村建设行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多元投入格局。推进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五)聚焦“一山一水一平原”生态保护与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加快建设美丽陕西。一是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支持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秦岭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矿业权、小水电有序退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二是支持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开展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推动建立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跨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三是继续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以汾渭平原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汉丹江等河湖综合治理,以及城市黑臭水体、土壤污染等整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六)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应变。一是全面强化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各种风险,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合理预计财政收入与支出,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保持财政可持续运行。二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抓好直达资金机制落实,将更多财力下沉基层。出台县区“三保”支出清单,加强“三保”预算事前审核,确保“三保”不出问题。三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常态化债务风险预警监测,强化新增隐性债务问责。推进市县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投融资能力。强化隐性债务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一)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十四五”时期,要从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个总体目标出发,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并嵌入部门预算管理过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发挥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主动对标对表中央改革进程,抓紧出台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完善财政收入划分制度,推动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三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行重大政策和项目全周期跟踪问效,做实做细做全预算绩效目标,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四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跟踪对接中央税制改革部署,在权限范围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改革协同,强化财政“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资源要素高效优化配置。

(二)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提升财政治理效能。认真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依法履行财政职能,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严格按政策制度管理资金、按规矩程序审批资金,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持续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发挥好“陕西财政云”核心业务“一体化”、资金支付“无纸化”、资金运行“透明化”、财政管理“数字化”的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数据标准,实现与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顺利对接。

(三)开展“争一流、创先进、出经验”活动,推动陕西财政改革发展走在前列。坚持把开展“争一流、创先进、出经验”活动,作为陕西财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推动陕西财政改革发展走在前列。“争一流”,就是要在主动服务和融入“两个大局”中打开战略视野和全局眼光,树立一流意识、争创一流业绩,努力使更多工作进入第一方阵。“创先进”,就是要对标全国标杆,对标先进典型,持续优化财政改革管理,做到常规工作巩固提升,创新工作有话语权、有影响力。“出经验”,就是要大胆探索一批基础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努力形成一批务实管用、可复制推广的“陕西财政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廖朝明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