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两会之声 |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

2021-03-03

001.png




“2013年1月27日,是一个让我无法忘怀的日子,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我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深感无上光荣,这既是职务和荣誉,又是使命和任务。2018年2月,我连任全国人大代表,倍感责任重大。”提及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连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感受,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的言语简短,但三言两语背后是累计300多天的调研走访,是70条深思熟虑的意见建议,是近3000个日夜兢兢业业履职尽责的行动。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和财政干部,要积极为基层最广大的群众‘发声’,将基层走访调研中的所听、所看、所思、所想,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并在自身工作中落实。”罗建国代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走访调研中广泛征集民意


走基层、贴群众,听民意、汇民智,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联系走访基层人大代表、开展财政重点工作调研、推进财政厅各处室单位党支部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在长期的群众工作中,罗建国代表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每一次到市县开展财政重点工作调研、每一次到“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联系点、每一次在结对共建村走访慰问、每一次参加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他都会详细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并就惠民政策落实、财政资金使用和民生工程实施等工作,征求基层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门单位的意见建议。仅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他就累计到36个县(区)、62个村镇走访调研78天,征集意见建议近200条。对征集的意见建议,他认真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属于财政部门的照单全收,能向财政部反映的及时反映,能落实的抓紧落实;属于财政厅会同省直预算单位和市县财政部门共同研究解决的,主动到预算单位会商,开展省对市县财政部门帮联,凝聚共识、研究问题、谋划举措、推动落实;一时解决不了的,在以后工作中研究吸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他坚持以下看上找问题、以上率下抓整改,制定措施100多条、解决问题96个、建立制度42项,切实把征集的意见建议转化为为民理财的思路举措。



在建言献策中认真履职尽责


人大代表来自群众,反映群众意愿和要求是人大代表的基本职责。将行走在基层中的所听、所看、所感,及时“传递”给党委政府,积极为基层最广大的群众“发声”,成为了罗建国代表的不懈追求和工作习惯。


在他的履职报告中,“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卫生环保”“农村食品安全”等涉及农村民生的问题和意见建议最多,最是“接地气”,可谓“为民代言”;而关于推进财税法治体系建设、维护政府财权完整统一、强化对人大决议决定的责任落实等意见建议,站位高、立意深,可谓“为国建言”。


了解到村里因病致贫的事情,他写下了“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健全新农合制度,完善大病救助制度”的意见建议;看到村里小卖部“山寨食品”,他提出要“让食品安全意识进村入户”;走在山村中,美丽的景色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形成强烈反差,他感受到了农村面源污染给群众带来的切肤之痛,提出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的意见建议;为了改善耕地质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他提出“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支持推广商品有机肥”的意见建议。


作为一名来自财政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他积极为财政事业发展鼓与呼。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不久,他就向全国人大提出“完善配套制度、加强预算监督、加快地方税立法进程”等意见建议。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上,提出了“改进财政八项支出列入GDP核算的机制和方式”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吸纳,从2020年起,财政八项支出不再列入GDP核算范畴。


2012年,财政部、原环保部在横跨安徽、浙江两省的新安江正式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先行探索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罗建国代表深知,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实施两轮补偿试点后,他提出“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广到长江、淮河、巢湖等全省流域,并探索推广到林地、湿地、耕地、空气等其他生态领域”的意见建议。


002.png




在为民理财中增进群众福祉


财政工作联系着千家万户,财政政策制定与落实、财政资金分配与管理、财政项目实施与维护,无不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在不间断的调研走访中,罗建国代表的财政民生情怀、为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时刻把群众的事装在心坎上、落实到理财实践中。


在服务经济发展中落实意见建议。罗建国代表说:“实体兴则经济振、民生兴。企业发展不仅关乎经济,也关乎就业、社会稳定等基本民生。新常态下,如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企业全面减轻负担,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呼声和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安徽财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作为。”坚持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编制全国首份财税事项优惠清单,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清零,2016—2018年,全省累计减税降费2835.9亿元,2019年以来新增减税降费1474.2亿元,以政府收入“减法”换取企业效益“加法”和市场活力“乘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每年省财政安排130亿元左右,采取“借转补”、事后奖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三重一创”、制造强省、创新型省份、技工大省建设等,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十三五”时期,累计投入91.5亿元支持打造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创新政银担合作机制,形成“安徽模式”,受到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率先在全国成立专业性、政策性的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已累计安排注册资本金30亿元,支持推深做实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在保障改善民生中落实意见建议。罗建国代表说:“民生大于天,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基层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方面。财政资金取之于民、必须用之于民。我们坚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稳定在八成以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守住底线、突出重点,腾出更多财力向基层一线、困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保障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重点民生支出需要。”健全完善民生工程遴选、审核、实施、监管、验收等一揽子联动管理机制,“十三五”时期,累计投入5260亿元共计滚动实施54项民生工程,惠及全省7000万人民群众、人均受益7000多元,每年民意调查满意度均保持在85%以上。建立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财政保障机制,累计投入282亿元支持32个贫困县补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坚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有力做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和资金监管工作,切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中落实意见建议。安徽财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从2016年起省市县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量,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累计投入578.6亿元,突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在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连续4年获“优秀”等次并获得中央奖励资金4.3亿元。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健全财政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十三五”时期,累计安排1399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财政牵头的第一、二轮“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入选中组部印发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材“攻坚克难案例”丛书。把政府债务风险作为财政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坚持疏堵并举,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管理办法,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加强隐性债务动态监控、风险评估。  


在深化财政改革中落实意见建议。罗建国代表说:“我们始终把改革作为财政工作的‘牛鼻子’和总牵引,坚持以深化改革破解财政工作堵点和瓶颈。”省市县常态化同步提前启动预算编制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预算公开评审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2016—2019年,全省财政年终结转结余占支出比例远低于财政部规定上限,在财政部地方预决算公开度评比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省级层面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优秀”等次。深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营改增”试点、资源税改革全面推开,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有力减轻企业税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实施意见,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交通运输、应急救援、生态环境等10个领域改革方案,转移支付结构更加优化,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逐步构建。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新阶段财政工作对‘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我主要围绕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等方面,关注基层反映、听取基层声音,希望在今年两会得到更多回应和指导,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罗建国代表说道。

(原标题:  《深入基层听民意 履职尽责为民生——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