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齐守印:财政改革与管理的良师益友

作者: 齐守印
来源: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1/12/28

image.png

河北省财政厅原厅长 齐守印



创刊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成时期的《中国财政》(原名《财政》)如今已风雨兼程走过了65个春秋,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财政杂志社也走过了40个年轮。中国财政杂志社和《中国财政》一直紧跟着新中国铿锵有力的奋斗足迹,伴随着呼啸奔腾的时代进步强音,筚路蓝缕,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刊物讯息的时效性、可读性及对财政工作的指导性,通过宣传解读政令法规、总结交流经验体会、探索公共理财的理论方法等,不仅为新中国的财政事业发展与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成为全国财政领域广大实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和财经院校师生的良师益友。

我与《中国财政》结缘迄今足有40年,且经历了从读者到作者的转变过程。回想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还在河北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任教政治经济学之时,为了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时常通过阅读财政部主办的《财政》这份工作指导性刊物了解财政实际运行方面的有关情况。其后,在我攻读四川大学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阶段(1983—1986年),则更多地借助于阅读《财政》杂志来增进相关经济特别是宏观经济知识。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河北省财政厅工作,财政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促使我加深了与《财政》杂志的缘分,并逐步实现了由单纯读者向兼具读者与作者两种身份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相继在《财政》和《财政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而受到编辑同志的青睐。按照中国财政杂志社编务处的命题约稿,我以《谈谈财政研究与写作的几个有关问题》为题总结财经研究写作的经验体会,中国财政杂志社将这篇文章以首篇位置发表在通讯员内部交流刊物《通讯参考》1992年第4期上。其“编者按”言:“本期刊登了河北省财政厅科研所所长齐守印和湖北省襄樊市樊西区财政局副局长马善记两位同志的文章。我们认为,这两篇文章值得一读,对于我们财政部门的同志搞好财经文章的写作和财经宣传报道的写作会有很大启发和帮助的。”1994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分税财政体制正式推出,我通过研究很快写出《试论分税制方案的政策导向——兼论地方财源发展战略的调整》一文,主要分析阐述分税制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根本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积极导向作用,中国财政杂志社不仅将其及时发表于同年《财政》第6期,而且将该文评为优秀文章予以表彰奖励;次年,在中国财政学会组织举办的第二次全国财政理论研究成果评选中,这篇文章又获评二等奖;继而,以这篇文章为基础结合河北实际改写而成的《新财税体制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财政收入的若干建议》一文,在河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评二等奖。此后,我又陆续发表《进一步深化支出管理改革》(1997年第4期)、《积极探索建立预算管理新模式》(1999年第8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实践》(2004年第6期)、《理论与实践互动 体制与管理并重》(2008年第15期)、《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面临的主要任务》(2010年第12期)、《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性障碍的破解思路》(2016年第5期)和《公务性国有资产管理:主要问题与深化改革方向》(2018年第20期)等。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围绕财政改革与管理问题在《中国财政》上发表文章大体接近每年一篇,直到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还在《中国财政》第13期上发表了讴歌我们党奋斗历程的《百年颂》。综观我在《中国财政》发表的文章,基本内容是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主旋律,围绕深化财政改革和优化财政管理问题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与其他同类文章一样,它们得以发表的意义主要不在于个人成就,而在于能够对推动我国财政体制与管理现代化,进而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所裨益。其中,1997—2011年间,河北省财政厅的同志包括我在《中国财政》发表的文章,主要是介绍河北在政府采购改革、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预算改革、以明晰划分政府间支出责任为基础的财政体制改革、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的财政监督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实践证明,这些文章的发表具有双重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方面,对河北率先自主探索财政改革的行动是一种有力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对财政部以河北改革为典型推动全国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乃至于以河北省为“领头羊”积极探索财政现代化转型之路而言,则是一种有效的导向和引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快车道,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的各项财政改革大幅度、快节奏地向前推进,《中国财政》作为财政部的重要喉舌在配合推动新时代财政改革方面继续发挥了政策信息和改革经验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当前,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的各项财政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兼有工作指导和学术探索双重功能的《中国财政》在通过发表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文章探索改革创新之路和通过典型实例报道、先进经验交流引领改革创新方面依然任重道远且大有可为。本人作为一名老读者和老作者,衷心希望中国财政杂志社,特别是《中国财政》编辑部的朋友们,坚持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继续当好促进财政改革的“加速器”和优化财政管理的“智囊车”,在新时代中国财政现代化进程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铸辉煌!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