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尚力强:在中国财政杂志社工作的 二三事

作者: 尚力强
来源: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1/12/28

image.png

中国税务杂志社原社长 尚力强


1980年8月至1988年8月,我在中国财政杂志社工作。在那个改革开放、艰苦创业的年代,在那个火红激荡、奉献青春的岁月,许多人和事,让人难以忘怀。值此中国财政杂志社成立40周年之际,回忆二三事,以表纪念。

1980年8月我调入“财编”(即《财政》编辑部)工作,那时“财编”是部办公厅的下属处室,处长王裕,《财政》编辑部负责人刘松年,《财务与会计》编辑部负责人张秉魁。 

1982年,我开始负责税收稿件编辑工作。为了加大对税收政策的宣传,《财政》杂志设立了税收和税收法规浅析栏目,组织编发了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税务稿件,对宣传理解税收、解读和执行税收政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税收工作的发展,税收工作日渐重要。因篇幅限制,有关税收的内容无法满足读者需求。为此,财政杂志社和税务总局联名向部党组写报告,建议创办《中国税务》杂志,税收业务稿件由税务总局把关、编辑出版由财政杂志社负责。1984年下半年,由杂志社抽调的《财政》编辑部副主任朱晨、税务总局的王文鼎、孙静、李燕,加上何伟峰等几个刚从财经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组成了《中国税务》编辑部,明确为杂志社处级单位,筹备创建《中国税务》杂志。

1984年,我作为责任编辑参加了全国第二步利改税会议。此时正在筹办《中国税务》杂志,为了设计刊名字样,大家共同研究讨论,最终议定用周恩来总理五十年代为《中央税务公报》题写刊名中的“税务”二字,加上“中国民航”中的“中国”二字,组成“中国税务”。那时的技术设备还比较落后,经过时任美术编辑刘任同志多次反复手绘拼接组合,终于搭配合适。9月,为做好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全面改革的宣传工作,出版增刊《国营企业利改税 改革工商税制专号》,并首次使用该字样。这本15万字的增刊发行了39.9万册,为《中国税务》创刊拉开了序幕。10月,《中国税务》杂志出版发行,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了发刊词,经财政部、税务总局领导批准,新闻出版署同意,“中国税务”正式作为刊名。1988年全国税务机关统一换装时,又将其印制在干部胸牌上,成为我们国家税务的标志。每当看到金光闪闪的“中国税务”四个字时,我都为曾为这项工作付出辛劳和智慧的同志们感到自豪!

1988年春节过后,组织将我调入《中国税务》编辑部任副主任,5月,根据国务院机构设置方案,税务总局升格为国家税务局,由财政部归口管理。按照财政部党组和国家税务局党组的决定,《中国税务》由国家税务局主办。8月,《中国税务》编辑部12名同志整建制地划转到国家税务局。

为了加强出版发行和经营管理,经财政部批准,1985年1月,杂志社成立出版发行处,由我牵头组建。3月,财政杂志社从三里河的财政部南六楼,搬到了翠微路23号院办公。办公条件虽得到了改善,但加强行政管理、经营管理迫在眉睫。为了保证期刊的出版时间,社里决定将原先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邮局发行的《财政》《财务与会计》改为自行印制出版发行。那时纸张实行计划供应制,因缺少资金,社里只能向部里申请借用流动资金购买纸张。借由行政司借来资金,杂志社顺利接手了期刊的出版印制工作。那一年,刊物的发行状况较好,扣除各项支出后,盈利十几万元,赢得了开门红。                 

当时,期刊发行由邮政部门负责。《中国税务》创刊后,一部分杂志由税务系统内部订阅,不在邮政发行计划之列。每月发行邮寄时都要打包邮寄十几万份的期刊。从印制厂到邮局,出版发行处的同志们一天骑自行车跑七八个来回,顾不上吃饭,加班加点,但大家没有怨言,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说,这是财税期刊自办发行的雏形。

财政杂志社的通联工作是从《财政》复刊、《财务与会计》创刊开始的,两个编辑部各负其责。1984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中国财政杂志社各省(区、市)通联工作会议,李朋副部长到会讲话。为了搭建通讯工作交流学习的平台,社里决定由出版发行处负责办一份内刊《通讯参考》(32开、双月出版),主要登载领导讲话、“三刊”宣传报道要点,介绍写作经验、交流各省通联动态。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财政杂志社的司、处领导大都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他们言传身教,辛勤工作,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总编辑左春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晋察冀根据地做公粮征运,建国后长期从事财贸工作,经验丰富,著作丰厚。那时,左春台是财政部办公厅副主任兼《财政》《财务与会计》杂志的总编辑。我们办公厅年轻的同志都称其为“左老”。左老作为财经大家,他不仅给我们讲革命经历中的风风雨雨,讲写作的经验和技巧,而且指导我们年轻人尽快成长。我读的第一本财政书籍就是左老给我的。那时财政书籍比较少,左老把他自己惠存的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编著的《财政学》送我学习。四十几年虽多次搬迁,但这本有“左春台”签名和他亲笔阅批、显旧发黄的书籍一直摆在我的书架上。我的第一篇财经文章也是左老推荐发表在《财务与会计》1979年第8期。调我到《财政》编辑部工作,也是左老代表组织找我谈的话。他不仅关心年轻人工作上的长进,更关心我们政治上的进步。1983年在我入党的党支部大会上,他告诫我们要有“上下求索,九死而不悔”的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话,几十年来我一直铭记。

社长钱度龄,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1948年在北京大学参加革命活动。他是财政部的一大笔杆子,在他担任社长和总编辑期间,有段时期正值我时任财政杂志社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对钱度龄社长工作严谨、以身作则的作风深有感受。那时社里有台日产小汽车,但他除了工作需要从不乘坐,每天上下班和大家一起坐班车。无论开什么会议,讲话稿都是自己写。500字的16开大稿纸,他书写的字体俊秀,卷面干净,让人赏心悦目。每次通联会议,他都精心安排,会上的文件都要亲自审改。作为社长,他对社里的同志既严格、又关心,对家庭有矛盾的同志,让我们到家里、到对方家属单位去了解情况,他还亲自和这些同志谈心做思想工作。为了让我们这些做管理工作的年轻同志掌握和了解财政业务,每次给他送文件时,他都让我们对部里主要文件的内容进行复述,对一些复杂的业务问题还和我们一起讨论做笔记。一年半多的时间,从钱度龄社长身上学到的管理经验、培养起的严谨作风,影响了我一生。

四十年的时间,虽已久远,有些人和事只是依稀记得,但老一辈人的敬业精神却历历在目:

王裕副社长,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正直严厉,批评人从不留情面,从来都能从稿子中挑出错。刘松年,《财政》编辑部主任,1946年参加革命,身体不好,但他每天都提早到办公室。改稿坚持顺势而改、顺水推舟,《财政》月刊发排的每篇稿件都留下了他独特的毛笔字。李惠贤,《财政》编辑部副主任,后任办公室主任,1950年毕业的大学生,他充分利用做过研究工作的优势,带我们年轻人去拜名家、访学者,组稿约稿。我俩在交接办公室工作时,虽然年龄相差近30岁,但他不厌其烦,耐心帮教,指导我做好办公室的工作。还有张秉魁、李延庥、朱晨等很多老同志,因篇幅所限,不在这里一一记述。

岁月沧桑,历史变迁。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年轻时遇到了这批从苦难的旧中国走出来、为建立新中国付出过青春的老一辈,他们严谨、自律、敬业、向上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使我们终生受益。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