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江苏省财政金融工作积极创新思路,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富有开创性的政策措施,财政金融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创新财政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政策,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开拓了新途径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农民贷款难、融资难,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对此,江苏省财政厅按照“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力图通过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鼓励和激励作用,促进农村金融供给的扩大,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支持农村金融市场上各种类型的机构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鼓励和支持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等多种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作用,并最终形成一个多种经济成分构成、满足农村各类有效金融需求、竞争较为充分的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防风险...
近年来,江苏省财政金融工作积极创新思路,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富有开创性的政策措施,财政金融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创新财政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政策,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开拓了新途径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农民贷款难、融资难,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对此,江苏省财政厅按照“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力图通过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鼓励和激励作用,促进农村金融供给的扩大,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支持农村金融市场上各种类型的机构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鼓励和支持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等多种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作用,并最终形成一个多种经济成分构成、满足农村各类有效金融需求、竞争较为充分的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防风险、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2009年起,江苏财政每年拿出5—6亿元资金,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和引导金融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全方位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政策出台后,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全省涉农贷款的迅猛增长,2009年,新增涉农贷款3173亿元,增幅高达40.5%,比上年大幅提高23.8个百分点。
(二)创立财政支持地方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为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货币政策探索了新路子
创新财政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通过设立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以及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专项引导资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及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吸引跨省、跨国、跨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江苏设立总部性金融机构,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抗风险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低能耗、低污染、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向经营机制灵活、活力充沛、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小企业集中。在财政金融政策推动下,全省科技项目贷款2008年同比增加64.49亿元,2009年同比增加77亿元;全省小企业贷款2008年同比增加238.46亿元,2009年同比大幅增加1787.4亿元;全省服务业贷款2008年同比增加2509.68亿元,2009年同比大幅增加7466.16亿元。
(三)全面创新农业保险管理机制,为江苏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保障
自2007年江苏省被财政部列入农业保险试点省份以来,省财政坚持以稳定农业生产、减少受灾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巩固发展主要种植业保险的基础上,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努力探索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一是统一实行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模式,统一全省农业保险条款和基准费率,统一定损、理赔标准,实现农业保险试点规范化运作。二是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在适当提高水稻、小麦等主要种植业保费补贴标准的同时,将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设施农业以及农机具、渔船渔民保险纳入财政保费补贴范围,实现了农业保险补贴在所有种植、养殖项目上的全覆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巨灾风险准备制度,多渠道筹集风险准备金,建立省、市、县三级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实现巨灾风险在全省范围内分散,全省抵御大灾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全省巨灾风险准备金已累计4.1亿元。四是统一制定了农业保险保费核算办法,提高农业保险保费支出和使用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全省农业保险投保农户达2386万户次,受益农户超过500万户次,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江苏省广大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确保经济生活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
(四)改革财政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模式,为江苏旅游业蓬勃发展建立了新机制
发展旅游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利用资源优势拉动内需、增加消费的良好途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省财政厅会同省旅游局制定了省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彻底改革了以往旅游专项资金面广量小、效用较难评估的做法,采用“先建后补”或“以奖代补”的方式,根据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旅游项目建设实绩及景区达标升级等实际情况,设立严格的奖励补偿标准,提高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重点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做出精品。2009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1692.9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省GDP比重5%,接待国内游客2.97亿次,接待入境游客556.8万次。目前,江苏省旅游业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以及4A和5A级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特色旅游镇村数量等,均稳居全国第一。

(五)积极利用国际金融资源,为推动江苏科学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未来江苏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为策应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省财政厅和有关市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并探索国外贷款资金与预算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认真做好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程,帮助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盐城沿海湿地保护项目的前期准备协调工作,帮助无锡市积极开展太湖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利用世行贷款的申报工作。目前,盐城沿海湿地保护项目和无锡太湖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已分别列入亚行和世行三年滚动计划。在引进利用国际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智,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经验和技术,实现科学开发、科学治理。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73个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债务余额9.2亿美元,累计借款40.17亿美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300亿元,项目主要投向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公益性领域,为推动江苏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江苏省在加强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之举,比如在全国率先制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会同相关部门统一开发小额贷款公司财务信贷软件等。财
(作者为江苏省财政厅厅长)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