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1 作者:王卫星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2008年开始试点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逐步构建起了“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探索出一条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期专题介绍了部分地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以期为各地全面推开试点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在农村公益事业和基层民主建设中显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已经成为维护和发展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杠杆”和有效平台。自2008年以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一、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农村税费改革打破了旧有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格局,建立村级公益事业...
编者按: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2008年开始试点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逐步构建起了“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探索出一条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期专题介绍了部分地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以期为各地全面推开试点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在农村公益事业和基层民主建设中显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已经成为维护和发展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杠杆”和有效平台。自2008年以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一、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农村税费改革打破了旧有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格局,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则是从制度层面上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一)有利于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主要依靠村提留和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规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解决,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这项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作缺乏推动力,“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总体上呈下滑趋势,成为农民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有利于激活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让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在政府支持下,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打破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发展是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载体的。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是放权,实行“大包干”,还农民劳动自主权和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建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阶段是减负,以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为标志,从赋税制度上彻底减轻了农民负担;第三阶段是服务,通过农村综合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都是农村重大的制度创新。和这些制度建设一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解决了群众需要办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问题,是农村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意义远比发展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更重要,必将有力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目前,统筹城乡发展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内需不足,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后劲。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以农民意愿为基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带动钢材、水泥等工业品下乡,扩大农村市场;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通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进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村民民主议事决策实践,既有利于促进乡村政权组织转变职能,密切联系群众,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又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当家作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稳定。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成功实践切实维护和发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
一事一议奖补试点以财政奖补为抓手,以农民意愿为基础,帮助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家园。
(一)项目选择实行“三商议”,充分尊重农民的决策权。一是村民“商议”。由群众自行组织商定是否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行“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的管理模式,政府不搞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由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进行广泛商议,自主决定是否申报项目;二是村“两委”“商议”。群众决定申报后,将形成的村民意见和规划设计方案初稿交由村支部和村委会,由村“两委”召集村支部委员和村委会成员就申报条件等进行商议。三是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两委”将议定的规划设计方案以各种方式向全体村民进行通报,经过村民酝酿后,召开村民大会就土地调剂、筹资、投劳办法和后续管理办法等进行协商。在取得一致意见后,村民以书面形式进行签字承诺,开展建设,并向县乡申请财政奖补。
(二)项目实施实行“三公开”,切实尊重农民的管理权。一是实施的内容公开。凡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项目实施前要对实施地点、项目规模、群众实际投工数、财政奖补资金数额、社会赞助、占地、占林木、房屋拆迁、村规民约、管护措施等向群众进行公示,由村民自行商议。议定的项目,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村或村民组推选出来的项目负责人组织村民实施。二是实施流程公开。对村民确定的议题进行公开,将审批后的项目情况在村内公开,村民对公开批复的项目无异议后由村民签字,组织投工投劳开始建设。三是实施结果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完成后,将筹资筹劳情况,资金、社会捐赠、物资使用情况,工程验收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通过公开公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得到了村民认可,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提高了财政奖补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大大降低。
(三)构建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新机制,加快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试点,调动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激发了村民建设公益事业的热情,构建了“政府激励引导、农民筹资投劳、社会捐赠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2009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奖补资金185亿元,带动农民筹资筹劳和社会资助村级公益事业总投入628亿元。相当于财政奖补1元钱带动了4元钱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已建成或在建设项目25万余个,硬化村内道路47万公里,修建村内小型水利设施24万处,村内环卫设施100多万平方米,全国2.6亿农民受益。
(四)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干部搭建了有效服务平台,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干部搭建了联系群众、为农服务的有效平台,找到了工作抓手,解决了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服务得到认可,群众得到实惠,政府得到民心,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如安徽省整个试点过程平稳顺利,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得到群众认可,没有收到一封群众举报信,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贵州省瓮安县桐梓坡村4户农民在政府支持下筹资筹劳修建了一座过溪小桥,解决了多年“出行难”的问题,他们主动将该桥命名为“感恩桥”,以感谢党的惠民政策。甘肃省宕昌县玉地河村过去没有出山公路,祖祖辈辈运送物资靠人背牲驮,通过财政奖补,筹集资金39万元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村里的农产品运到县城销售方便快捷,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村民给乡村干部披红挂彩送锦旗,以表谢意。
三、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力度,使其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试点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政府和干部的热情还不够高,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不愿做、不敢做和不会做”的现象,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深入,群众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财政奖补办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基层反映,在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县乡财政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政府的奖补水平总体偏低。同时,现行奖补办法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三是有的地方对财政奖补政策的理解不全面,资金整合力度不够,奖补资金的引导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有待完善。试点过程中,农民要求结合实际,完善相关制度,允许农民以工折资或以料抵资、以资代劳等。
2010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范围扩大到全国27个省份,2011年将在全国推开。要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健全“政府奖补引导、农民筹资投劳、社会捐赠赞助”投入新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和管护一体的长效机制。
(一)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主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时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必然趋势,为防止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村级公益事业的布局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各试点省份在批复市县的试点方案时,应要求各试点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做到先规划、后议事、再建设。同时,各地在试点中要主动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与一些省份推动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推动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主动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农村中心工作相结合,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服务农村稳定发展大局,确保试点发挥最大政策效用。
(二)切实完善奖补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操作性。首先,完善奖补办法。按照“政策透明、操作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尽快完善现有财政奖补制度。积极探索通俗易懂,易为群众理解,便于基层操作的奖补办法,增强操作性。有条件的省份,可探索将政府对农民筹资筹劳按比例补助,改为每年按照乡村人口数定额补助。其次,坚持规范管理。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制订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范操作规程,细化操作程序,使项目的规划、申请、审核、实施、验收等每个环节都用操作规程来约束,实行资金拨付清算制、专账管理、项目报账制、财务公示制和村民理财小组监督制,确保奖补政策透明、阳光运行、资金安全、群众满意,为全面推开奖补工作夯实制度基础。第三,建立淘汰机制。各试点省份要对试点县(市、区)实行竞争进出机制,做到进入试点符合条件,达到要求。已开展试点的,要规范操作,每年评估考核,合格的,下年度可继续试点;不合格的,应退出试点,整改合格后再纳入试点。
(三)切实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支农资金的统筹使用。目前,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分散使用,形不成合力,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亟需改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此提供了一种制度安排,为各种支农资金的统筹聚合提供了工作机制。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中,要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农民自愿、直接受益为基础,以一事一议奖补机制为桥梁纽带,将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结合起来,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分别管理、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办老百姓想办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推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健全制度,加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监管。一是建立奖补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及时对试点省份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督促地方及时将奖补资金拨付到项目。二是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信息监管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发运用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信息监管系统,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对奖补项目的信息监管分析,掌握各地试点动态和奖补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增强工作指导的有效性。三是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工作考核。要通过多种方式交流情况,推广经验。对试点工作不定期检查考核,对试点基础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区通报表扬。
(五)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加强监管,是搞好试点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手段。要健全农民负担“一把手”负责制和违反农民负担管理“责任追究制”,坚持农民筹资筹劳上限控制,不得随意突破上限控制标准。加强对农民负担的动态监测,重点检查农民是否自愿筹资筹劳,是否存在强行集资摊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是否规范,奖补资金和筹资筹劳资金是否被截留挪用,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纠正,严重的要追究责任。财
(作者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张蕊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