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本刊记者 ★刘凤桐 何杰平★ 本刊通讯员 ★曲伟★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近几年来,黑河、绥芬河两个沿边城市走对外开放之路,财政经济发生了可喜变化。最近,本刊记者和本刊黑龙江通讯员联合采访了两市,从几个侧面写了那里开放生财的情况,拟在本刊第9期和第10期陆续发表,本期先登三篇。
13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实行对外开放,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财政经济的腾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实践也正在并继续证明,实施沿边开放政策,同样为沿边地区告别贫困,繁荣经济,壮大财源,打开宽阔的致富之门。地处祖国北疆的黑河市、绥芬河市,走开放之路,仅五六年,财政经济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昔日偏僻寂静的小城变成了充满勃勃生机的边城重镇,为开放生财展现了美好的景象。
启动的轨迹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具有3000多公里长的共同边境线,有19个市县分布在边境地区,既有铁路公路相连,又有诸多水路相通,实行沿边开放条件得天独厚。但在1986年以前,国门基本是封闭的,边境贸易长期处于时断时续、小打小闹的状态,建国以后的前37年,交易总额只有1.9亿瑞士法郎。
改革开放的大潮强烈地冲击着边疆省份,黑龙江省启动沿边开放大门的力度,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逐步加大。黑河、绥芬河两个窗口率先打开。
编者按:近几年来,黑河、绥芬河两个沿边城市走对外开放之路,财政经济发生了可喜变化。最近,本刊记者和本刊黑龙江通讯员联合采访了两市,从几个侧面写了那里开放生财的情况,拟在本刊第9期和第10期陆续发表,本期先登三篇。
13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实行对外开放,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财政经济的腾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实践也正在并继续证明,实施沿边开放政策,同样为沿边地区告别贫困,繁荣经济,壮大财源,打开宽阔的致富之门。地处祖国北疆的黑河市、绥芬河市,走开放之路,仅五六年,财政经济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昔日偏僻寂静的小城变成了充满勃勃生机的边城重镇,为开放生财展现了美好的景象。
启动的轨迹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具有3000多公里长的共同边境线,有19个市县分布在边境地区,既有铁路公路相连,又有诸多水路相通,实行沿边开放条件得天独厚。但在1986年以前,国门基本是封闭的,边境贸易长期处于时断时续、小打小闹的状态,建国以后的前37年,交易总额只有1.9亿瑞士法郎。
改革开放的大潮强烈地冲击着边疆省份,黑龙江省启动沿边开放大门的力度,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逐步加大。黑河、绥芬河两个窗口率先打开。
1987年下半年,国务院批准恢复黑河、绥芬河两市对原苏联易货贸易的进出口权,拉开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的序幕。
1988年7月,国务院又批准黑河市对原苏联开展对等“一日游”活动,进一步打开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的大门,为实现边贸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0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举办“哈尔滨对原苏联及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形成了南有“广交会”北有“哈洽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新格局,使黑龙江省的边境贸易发展成为全国对原苏联及东欧国家贸易的前沿阵地。
1992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市、绥芬河市,并批准逊克、同江等若干沿边市县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批准哈尔滨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把黑龙江省沿边开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了四门洞开、八面来风的态势。
一条沿边开放的轨迹,有力地启动了边境经济贸易,交易总额扶摇直上。1987年到1991年,黑龙江省边贸总额达到20多亿瑞士法郎,相当于建国后前37年边贸总额的10多倍。1988年到1991年,黑河地区(主要是黑河市)和绥芬河市边贸出口总额分别达到4亿多瑞士法郎。不仅如此,全省包括黑河、绥芬河的对外开放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由单一的边贸扩展到双向旅游、技术合作、劳务出口、工程承包、合资经营等多种经济技术交往形式。对外开放范围,由黑河、绥芬河扩展到整个沿边一条线的十几个口岸市县。最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和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三个“有利于”出发,进一步实施沿边开放战略,贯彻“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方针,形成以哈尔滨为龙头,以黑河、绥芬河市为窗口,以沿边开放带为前沿,以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沿线(铁路)沿江骨干城市为支柱,覆盖全省的开放网络和多层次的开放格局。黑河、绥芬河市决定进一步走以贸兴业道路。
双向的拉动
启动开放的大门单靠一厢情愿不行,必须有双方的共识;单靠政府的行为也不行,必须有双方经济上的互补、利益上的互惠和群众的要求。
当时间推移到80年代后期,中国和原苏联尤其是沿黑龙江两侧的地方政府都强烈地意识到,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分歧,昔日的恩恩怨怨,再也不能成为两国人民交往和贸易往来的障碍。当一列列、一艘艘满载中国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的车辆和船只抵达原苏联之后,那里的不少企业陆续起死回生,不少企业家因此受到褒奖乃至晋升,那里的人们也从市场供应的改善中得到了渴望的中国日用生活品;当原苏方一批又一批木材、钢材、化肥、水泥、汽车、拖拉机、收割机等紧缺的生产资料以合适的价格源源不断地进入黑河市、绥芬河市和黑龙江省各地的时候,许多企业因此扭亏增盈,许多市县财政由穷变富;特别是集旅游贸易于一体的对等“一日游”活动,使双方游客不仅一睹异国风情,而且从民间易货贸易中获得利益。双方的频频接触,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于是近几年都在对方境内兴办了一些合资、联营企业,互惠互利驱使着双方沿边开放的大门敞开、再敞开。
由双方国情所决定,经济互补的特性将较长时间地持续,相互间的经济交流发展趋向看好。我国轻工产品买方市场的状态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农副产品也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这类产品是俄罗斯和原苏联其他国家所需要的。因此,通过扩大沿边开放的渠道,把富余的产品打出去,把紧缺的商品拿回来,尽快把经济搞上去,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为抓住机遇,黑河地区已经和正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本地、本省和全国各地组织边贸货源,向原苏联各国寻找贸易伙伴,大量签订贸易合同;绥芬河市认真审视地缘、交通等优势,展望边贸前景和对国际上的辐射效果,广泛招商引资,开发房地产,修桥筑路,兴建服务设施,把绥芬河建成我国内地以及日本、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同原苏联各国相互贸易的国际大通道。可以说,瞄准双向拉动的特性,加快沿边开放的步伐,是加速经济发展,致富财政、企业和群众的富边富国之路。
今昔对比
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过去闭塞的边疆迅速转化为地缘的优势,黑河、绥芬河两个率先实施沿边开放政策的城市迅速走上致富之路,带来了诸多喜人的变化。
——财政收入规模和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87年到1991年的5年间,黑龙江省边贸企业上交财政利润由100多万元增加到8800多万元,累计达到1.6亿元,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幅最快的一个新生财源。黑河、绥芬河两市同期财政收入分别由1400万元和631万元猛增到3400万元和2600万元,分别增长了1.4倍和3倍;近5年同前5年对比,财政收入分别增加8900万元和6300万元。在两市的财政收入增加额中,由开放因素增加的收入所占比重都在一半以上。两市财政支出过去除了用于吃饭,很难挤出钱来搞建设,而现在每年用于生产建设的投入已达财政总支出的1/4左右,今年仅绥芬河市预算就安排了800万元扶助生产,有力地支持了沿边改革开放。
——新兴产业迅速崛起。1987年到1991年的5年间,黑河、绥芬河两市原来一向很不起眼的边贸、旅游和房地产开发正在逐步上升为财源支柱产业。两市边贸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分别为8000万元和9600万元,上交财政收入分别为2100万元和4300万元,分别占财政收入总额的45.3%和58.4%;两市旅游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分别为1250万元和330万元,预计今年实现利润可分别达到400万元和500万元;两市的房地产开发正在迅速起步,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利税都已突破千万元大关,预计今年一年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和实现利润都将达到或超过前5年之和。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近5年间,黑河、绥芬河两市平均每年开工的基本建设项目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预计今年开工基本建设项目分别为60万平方米和50万平方米左右,现在一年的城市建设规模相当于过去的10年乃至几十年。
——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近5年间,黑河、绥芬河两市城镇居民储蓄总额分别由6600万元和890万元上升到2.4亿元和5800万元,增长2.6倍和5.5倍;人均储蓄分别由900多元和700多元上升到3000元和2800元;今年上半年两市人均储蓄又分别猛增到3500元和4200元。两市居民储蓄总额增长之快、人均储蓄额之高,在全省均名列榜首。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的黑河、绥芬河人,从市长到平民百姓市场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越来越强,言必称生财成为一种时尚。黑河地区专员赵培星多次强调:“要想发大财,请到黑河来,大家都发财,我们发大财。”现在两市群众就业的取向正在由单一的国营扩展到集体和个体;择业的热点也由工业转向新兴的第三产业。一些单位和个人抓住时机,竞相办公司,争取最先起步。
实践证明,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一样,在打开致富大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沿边开放的大门虽然启动的晚一些,取得的经验也少一些,但只要胆子更大一些,思想更解放一些,步子迈得更快一些,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就一定能够把沿边开放的事情办得更好一些,就能启动富边之门、广开生财之道。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