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为霞尚满天——记财政部退休干部叶振鹏

作者: 财政部离退休干部局 屈志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1/09/27

2021092716381632731888914086280.jpg

叶振鹏,福建省安溪县人,1933年10月出生,1955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2月退休,是我国著名的财政经济学家、教育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所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叶振鹏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财政专家,是新中国财政学科建设的重要创始者与开拓者,也是我国财政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在我国首开中国财政、国家预算课程,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教材和全国第一本统编《国家预算》教材,主编了《中国财政通史》,提出了符合中国改革实际的观点。

6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先后出版21部专著、教科书和工具书(含合著、主编)等,发表在报刊、论文集或其他书籍中的论文、文稿200多篇,主持财政科学研究系统的联合课题、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农业部联合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科研成果的文字数量以千万字计,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因其对我国财政理论研究作出的突出贡献,2017年,经财政部、中国财政学会批准,被授予“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


敏而好学 勇于创新


叶振鹏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上世纪初就读北京大学经济系,是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马寅初的学生,曾受陈嘉庚先生委托创办集美学校(现集美大学的前身)。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因学习成绩优异,高考时同时被理、工、医、财经类4所高校录取,在父亲的建议下,他选择了沪江大学银行系(1952年并入上海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1953年大学毕业后,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攻读硕士学位,时年他刚满20岁,是班上最小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勤奋学习的叶振鹏成为系里公布的优等生“光荣榜”中的一员。

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叶振鹏被分配到中央财政干部学校任教,为市县一级的财政干部讲课。上世纪50年代,我国面临财政困难局面,中央特别重视对财政税收方面人才的培养。22岁的叶振鹏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地市县级财政、税务的科局级干部,其中年龄最大的52岁。由于在中国人民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苏联财政理论知识教育,他讲课十分顺利。但在下午的辅导课上,面对实务工作者提出的一连串实际问题却是一头雾水。借助班上的人才资源,他邀请有经验的财政局长、税务局长为大家解答财政问题和税务问题,他则在一旁边听边记,遇到大家都不懂的问题,他会特别标注出来专门去相关部门请教后再为大家讲解。一学期下来,他不仅课讲得好,而且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尊重,与学生们关系十分融洽。苏联财政课程结束时,学生们专门写了一封表扬信送到教务处。

叶振鹏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财政学科研与教学活动。当时尚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学者解放前出版的财政学教材内容并不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苏联财政”的教材又缺少对新中国财政经济实践的把握,因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亟需我们自己的新财政学教材。但在当时全国没有一所高校开设过“中国财政”课程,于是,叶振鹏利用空余时间查阅整理资料,多次参与财政部门开展的检查和调研活动,于1957年编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学》讲义。尽管这在当时只是一本内部教材,但却是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性质的财政学教材,具有十分特殊的历史意义。叶振鹏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位编写中国财政教材和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课程的老师。


教学相长 躬行实践


从选择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起,叶振鹏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信条:给学生讲课要有自己的东西,要不断地进行研究,传授自己的观点。这一理念,一直贯穿于他60余年的执教生涯。

1960年,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变更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62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希望叶振鹏开一门新课——国家预算。国家预算属于财政学科的主要业务课程之一,需要较充实的实践和业务知识,这对于没有接触过财政预算工作的老师具有相当的难度。于是,在时任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丙乾的指导下,叶振鹏与另一名同志花了一年多时间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国家预算》教材,并于第二年首开国家预算课程。1963年,这本教材作为全国第一本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为了讲好这门课程,适应课程的应用性,叶振鹏专门到财政部研究国家预算决算数据表格,并给学生编写了一套习题,辅以学习国家预算课程。习题的编写涵盖了从收入支出、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年度预决算到预决算说明书,不仅内容全面,效果也十分显著。

1971年底,叶振鹏从河南淮滨五七干校调入厦门大学,为刚刚建立不久的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金专业开课编写了《财政学(讨论稿)》讲义,这是全国第一本财政学讲义,成为当时好几所院校编写的财政学教材的蓝本。讲义于1979年由人民出版社以《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为书名出版,1980年6月由日中出版株式会社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1978年,受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领导委托,叶振鹏组织当时已复课的六所院校编写《社会主义财政学》教材,该书于1980年3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第1版和1982年的修订版共13次印刷46万多册;1987年9月又进行第二次修订出版)。


提出“双元结构财政论”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各种财政经济问题大量涌现,叶振鹏紧跟国家前进步伐,深入研究探索财政政策、财政改革、财政与价格、财政与国家信用、财政与国有企业、财政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大课题。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转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如何定位,成为财政学界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

1993年,叶振鹏发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等论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了国家财政由两个部分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组成”的主张。他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中,财政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价值管理的职能,正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离而逐步确立和加强,国家预算也从单一预算向复式预算转变。如果将这种发展引导到国家财政模式,从现存的“单元结构”向“双元结构”转变,将使财政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双元结构财政论”紧跟国家前进步伐探索实践问题,它的正式提出,为我国财政制度转型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对构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要紧跟时代前进


叶振鹏从教至今已66年,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他教过的学生有财税部门的调干生、大学生、工农兵学员、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除按教学计划授业解惑外,叶振鹏要求自己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自己研究的观点和学术思想融入教学之中。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财政这类社会科学不仅会随着改革形势发展,甚至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还应主动适应改革的要求,推动改革的发展。所以,叶振鹏的思想、工作紧追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实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授人以渔”,使学生逐步提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活到老  学到老


在叶振鹏《中国财经理论与政策研究》自序中,他写道:“从1950年进入大学,我始终没有离开过财政领域。”时隔60余年,88岁高龄的他仍然坚守在财政研究领域。

他的身体并不太好,2002年因冠心病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现在的心跳主要依靠起搏器,但他依旧坚持带博士生。

“三人行必有吾师”。现在许多博士生的论文选题都是较为前沿的课题,有些是他所不熟悉的,对于耄耋之年的叶老来说,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充实的过程。因此,学生确定了选题之后,他也开始学习。在这中间,他体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和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乐趣。至今,由他直接指导的博士与博士后共有六七十位。


14年淬就《中国财政通史》


受家庭教育影响,叶振鹏业余时间很喜欢研读历史方面的书。他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大都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诸如财政制度史、赋税制度史、财政思想史、财政人物传记等。但是这些研究很少基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整个历史环境,没有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去认识,忽略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方面与财政的相互关系。尽管对每个朝代的财政制度讲得全而细,但却找不出背后所存在的深刻社会原因,没有总结出从先秦到晚清数千年来历代财政改革的规律。所以,叶振鹏提出了财政史学研究的新模式、新方法。他认为,财政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所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矛盾,都会通过财政收支反映到财政上来,因此,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与财政的关系去研究财政史。

叶振鹏探索财政发展规律,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创新的财政史学研究方法,为建立中国财政史学的研究模式和理论方法开拓了新路。2014年,由叶振鹏主编的《中国财政通史》(共10卷18册)问世,800多万字,历经14年完成,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涵盖时间最长的中国财政通史,从先秦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财政通史》以丰富、准确的史料为依据,以记叙和分析中国财政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主线,在充分吸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确、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成败得失,总结了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历代财政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2017年,《中国财政通史》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这是对叶振鹏创新的财政史学研究模式和理论方法的充分肯定。

2014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财政分配事关国力兴衰——叶振鹏教授财政学研究与教学六十年成果选》一书,从叶振鹏众多的学术成果中,依照财政理论、财政政策、财政改革、财政与价格、财政与国家信用、财政与国有企业、财政与社会保障、财政史论、财政学的研究方法等9个专题,整理成108项(个)学术成果或思想观点,以小标题形式按相关逻辑关系排列,并摘出2000字左右的文稿,文后还标注原论文或著作发表的时间、刊物名称等。尽管不可能完全包括,但基本可以概览叶振鹏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他为新中国财政科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创新作出的重大贡献。

叶振鹏教授之所以能够在财政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平淡务实、求真执着,特立独行的研究气质与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敏锐、雄辩、深刻、独到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学术素质,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责任担当精神,始终为我们所敬仰。


责任编辑:刘永恒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