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国库司展洪强:读《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有感
近期读《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感觉受益良多,既加深了对财政制度的理解,又对促进未来工作开展有一定帮助。
历史是时代的见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政体制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是直接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或是为整体改革提供重要的财力保障,促进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1978-1993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包括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放权。
1994-201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定位,并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目标,从此开始探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波澜壮阔,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中国奇迹”,财政体制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对财政与国企的分配关系进行了改革,而且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预算和税制进行了改革。
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是高度一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直接决定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每一次财政体制改革的结果都会成为下一次改革的起点。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的任务和发展所处的环境均发生了变化,财政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财政工作人员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提升能力,才能担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1
深刻理解新时代财政工作新要求
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财政部门为党和政府掌管“钱袋子”,要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将所有业务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做到“手中有财,心中有政”。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坚守政治底线,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将中央关于财政工作的指示和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贯彻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财政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围绕热点民生问题,解决群众切身难事。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优先考虑民生领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有力推动惠企利民政策落地见效。
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关键领域重点发展方面要实现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
努力提升新时代财政工作业务水平
3
勇于担当新时代财政工作使命
坚守初心使命,勇担政治责任。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把“两个维护”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财政工作有着鲜明政治属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找准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
争做时代青年,勇担时代责任。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深刻把握财政规律,立足财政实际,运用财政智慧,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部门和部门、收入和支出、效率和公平之间一系列的关系。发挥青年先锋作用,勇担时代责任,以之推动实现财政效率的提升,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补齐短板弱项,积极履职尽责。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找差距,不断补齐能力短板、素质短板,执行党纪国法要做到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发现的具体问题,研究针对性措施,加快补齐思想能力短板弱项,着力提高自身履职尽责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有助于加强对财政发展的了解,增强对财政业务的掌握,强化对财政政策的理解。未来我将继续阅读各类书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提高思想境界,为财政事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