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张磊:科学编制财政“十四五”规划的若干思考

2020-12-09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磊

 

图片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谋划了我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编制“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编制和实施好财政“十四五”规划,对妥善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发挥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助力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财政“十四五”规划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科学编制财政“十四五”规划,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部署,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一是要紧扣国家总体战略安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安排,自治区财政“十四五”规划必须与中央战略安排相衔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前瞻性谋划和规律性思考,科学规划未来五年阶段性的目标任务,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找对路子,要求内蒙古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编制自治区财政“十四五”规划,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贯穿规划编制工作全过程。

      三是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非常明确,对内蒙古的发展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要求我们建设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屏障,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以及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编制自治区财政“十四五”规划,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制定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都要符合这个战略定位。

       四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十四五”规划编制要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谋划自治区财政“十四五”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制财政“十四五”规划要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的财政经济形势

      近些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逐步破题,但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矛盾尚未完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金融债务风险、能源资源型产业独大等交织起来的压力仍处于紧绷和高企状态。受疫情影响,多重矛盾和风险可能加剧,有些矛盾和风险还可能集中爆发。从目前看,消费、投资、出口下滑,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民生特别是重点群体就业、低收入群众和困难群众生活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减税降费政策性减收、地方政府债务历史包袱重、民生支出高峰等叠加在一起,其关联性和复杂性不容低估。制定内蒙古财政“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要深刻认识并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延续以往的常规思维、常规方式、常规举措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无法满足群众的期待。

      当然,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和全国一样,“十四五”期间仍将是内蒙古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内蒙古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国家扩大内需、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等战略需要,更有利于我们立足能源、资源、农牧、旅游等优势和特色,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应对疫情冲击和影响,国家出台一系列促稳、强保、求进的政策措施,更有利于财政部门在应急解难中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市场供需变化已初露端倪,产业数字化、产业链本土化、“无接触经济”等趋势日益显化,这有助于财政部门顺势而为支持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新税源。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立足现有基础,用足有利条件,增强发展信心,积极主动作为。

      编制财政“十四五”规划要认真谋划财政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既要把自己的情况研究透,充分利用好已有条件,加快财政改革发展;又要向外界学习借鉴,进一步打开思路,积极创造条件,抓住机遇,更好地作为。科学编制自治区财政“十四五”规划,应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新突破、新作为:

      一是精准发力“稳增长”。要着力支持扩大内需,对于内蒙古来说,扩大内需是有效对冲全区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有效支撑。要促进外贸基本稳定,从有序复工复产、精准帮扶、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外资投入等方面发力,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政府投资+银行信贷+社会融资”系列组合拳,增加有效投资,支持内蒙古五大基地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促改革”。要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财政资金投向,支持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加工企业改造升级。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方面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大幅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

      三是更加注重“调结构”。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着力补短板、强基础、调结构、增后劲,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要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

      四是全力保障“惠民生”。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重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机制,探索建立黄河流域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要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经费增长随人口增长同步提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农村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五是着力强化“提效能”。要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主要领域自治区和盟市、旗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健全自治区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履行好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要着力强化财政管理监督,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绩效。

      六是多管齐下“防风险”。要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压实政府化债主体责任,降低融资平台公司隐性债务风险,加强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监测。严格落实政府隐性债务追责问责办法,加大违法违规举债查处力度。要做好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强化政府债券发行管理,促进政府债券投资主体多元化。探索建立债券项目协调联动、项目库滚动循环机制。

      总之,编制财政“十四五”规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深刻变化的财政经济形势,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重任,财政部门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突出把握好“坚持正确指引”、“体现时代特征”、“科学设定指标”三项原则,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要求落实到规划目标、任务、举措和实施路径中去。充分考虑一切积极因素和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确保规划既聚焦事关自治区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又紧扣财政改革发展重点难点。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升财政收支韧性,留有余地,实事求是确定各项目标任务。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