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让百姓分享财政收入“大蛋糕”,舍得在民生发展上拿出“真金白银”为百姓谋福利,是泰安市开展“双争为民实践活动”,凝心聚力打造民生财政的务实之举。
一是财力向民生倾斜。对存量资金,通过整合资源最大限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民生支出占比;对增量资金,优先满足民生政策的扩面提标、不留缺口,确保了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3年1—9月份,全市仅公共财政预算中用于民生的支出就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8%,高于全省平均占比5.6个百分点。在这份“民生账单”中,着重加大了“10件实事”建设保障力度,确保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二是财力向基层倾斜。与群众的联系,县乡最密切;对群众的期盼,基层最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终靠基层组织去解决。为此,泰安市坚持财力下移,解决基层无钱办事的问题。截至2013年9月底,市及以上财政共安排对下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56.9亿元,比2102年同期增加8.3亿元,有力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支持了基层各项事业发展。为大力助推“强村固基”工程开展,市县财政投...

让百姓分享财政收入“大蛋糕”,舍得在民生发展上拿出“真金白银”为百姓谋福利,是泰安市开展“双争为民实践活动”,凝心聚力打造民生财政的务实之举。
一是财力向民生倾斜。对存量资金,通过整合资源最大限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民生支出占比;对增量资金,优先满足民生政策的扩面提标、不留缺口,确保了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3年1—9月份,全市仅公共财政预算中用于民生的支出就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8%,高于全省平均占比5.6个百分点。在这份“民生账单”中,着重加大了“10件实事”建设保障力度,确保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二是财力向基层倾斜。与群众的联系,县乡最密切;对群众的期盼,基层最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终靠基层组织去解决。为此,泰安市坚持财力下移,解决基层无钱办事的问题。截至2013年9月底,市及以上财政共安排对下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56.9亿元,比2102年同期增加8.3亿元,有力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支持了基层各项事业发展。为大力助推“强村固基”工程开展,市县财政投入3200万元,并利用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引导银行投放2660万元,支持经济薄弱村分别新上149个公益项目、10个经济项目。市财政还安排资金3647万元,保障村组织正常运转,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实现了发展为群众谋利、成果由群众共享。
三是着力为民解“难”。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着力缓解群众养老难、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等问题。2013年上半年,全市落实资金7.3亿元,完善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200元以上;落实资金8.3亿元,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统一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至280元;筹集资金4.5亿元,支持了公租房、廉租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实资金4.1亿元,确保了义务教育保障和各类教育资助政策落实。
四是着力支持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泰安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发展促进就业,把扶持企业、培植财源作为富民强市的结合点。2013年,仅市财政就安排财源建设资金1.3亿元,比2012年增加5000万元。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利用东岳创投、泰山天颐两支基金,股权投资7200万元支持了万力重汽、海威动力两家企业。同时,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市落实资金6.6亿元,保障了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筹集资金5.9亿元,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严格落实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等政策,促进了职工收入水平提高。
五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市落实资金6017万元,支持了农林水技术培训推广、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等,引导群众靠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成就未来;管好用好创业引导资金,健全小额担保贷款体系,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发展。大力支持城乡建设,截至2013年9月底市级政府投融资总平台共拨付资金13.7亿元,保障了泰城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各级财政投入1.3亿元,支持了小城镇和示范镇建设。同时对生态泰安、平安泰安等建设投入持续加大,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财
责任编辑 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