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区、循环农业惠民、商贸物流兴城”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部门为此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实现了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2.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8亿元,县域经济呈现出加速提质的喜人态势。
多措并举,做强工业主导经济。一是园区集中化。全方位建设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搭建高效发展平台。灵活运用BT、BOT等模式,累计融资20多亿元建设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园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安排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扶持资金2.8亿元和企业科技进步奖励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265家企业分类进园,择群而居。2010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8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省第八位。抢抓政策机遇,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17.4亿元,先后支持引进113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158.5亿元,其中投资过5亿元项目9个、过10亿元项目3个,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二是产业集群化。综合运用预算、财政专项等政策工具,推动工业企业向主导产业聚集、向配套产业延伸,逐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化工医药、新型建材、包装纺织五大工业板块,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99.5%。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开发和骨干企业配套跟进,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其中,稻花香白酒产业集群、机电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两大产业集群分别实现产值70亿元、103.2亿元。三是企业集团化。累计投入39亿元,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和“亿元龙头扶优”工程,坚持优惠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优先配置,促进骨干企业裂变式增长。大力推进银、政、企合作,先后成立了金融合作办、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协会,建立了“三位一体”信用担保体系,捆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累计完成26亿元担保业务,支持2720家工商企业和个体户发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以上,对贡献大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奖励,激发创业激情。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13家,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131家,稻花香集团、弘洋集团、柳树沟矿业等一批本土企业已发展成为“领军型”企业。
强农惠农,做优农业循环经济。围绕打造全国知名“桔都茶乡”的战略目标,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切入点,增加财政投入,推动柑橘、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一是基地规模化。探索土地流转新形式,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集中,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捆绑各类财政支农资金5.2亿元,投入基地建设资金7500万元,建成精品柑桔10万亩、高效茶园5万亩、标准养殖场361家,产业基地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区柑桔面积达到33.3万亩,产量44.6万吨;茶叶面积18.6万亩,产量突破1万吨;生猪出栏达到95.6万头,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二是生产标准化。累计投入2.75亿元,在主要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以精品桔园、高效茶园和标准养殖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园示范”工程,配套硬化公路2700公里,新建或改造灌溉渠道3000多公里,实现了重点板块基地公路硬化到园、渠道贯通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机械普及到园、综合防治到园。全区现有柑桔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2.2万亩,出口基地2.3万亩;茶叶无公害基地5万亩,获认证的有机茶园6400亩;省级无害生猪基地4个,龙泉镇、鸦鹊岭镇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是农民组织化。不断加大对柑橘、茶叶、蔬菜、畜禽养殖加工等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集体资产产权、“三资”管理等新机制,加快推进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增强板块农业的链接程度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9个,辐射种养面积40万亩,汇集近35万农民,基本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形式。

优化结构,做大第三产业。抢抓三峡工程后续规划等发展机遇,出台了一系列财政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旅游经济、做活商贸经济、发展物流经济。一是旅游发展精品化。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多方筹措资金逾10亿元,推进景区转型升级和配套设施更新改造。2010年底,全区建成开放景区(点)17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2个、5A景区1个。2010年,接待游客22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12.8亿元。二是商贸流通专业化。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推进城乡市场网络全覆盖。目前,全区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达35个、流通经营网点1.68万个。5年来,累计投入8亿元,积极拓展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功能,2010年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年交易额达12亿元。财政支持的长江市场从一条“穷山沟”起步,已建成8个交易区,现拥有商业门面2000套,年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提供税收近亿元。农村商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投入资金446万元,累计建成村级农家店368家、村级综合服务社110家,有效激活了农村市场,促进了消费升级。累计兑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3466万元,拉动农村消费近3亿元。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7.5亿元。三是服务业发展多元化。累计申报项目14个,申报资金500多万元,大力培育技术含量高、管理模式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的现代服务业。依托3600多公里的公路和9300多辆营运车辆,构筑现代物流网络,2010年水陆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7179万人、3862万吨,其中,在三峡坝区建设的太平溪物流园已成为四川、重庆商品车翻坝运输主渠道。此外,全区注册登记的住宿餐饮企业和个体户达到1600家,年营业额达1.5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宾馆餐饮服务企业17家。知名餐饮企业落户夷陵区,餐饮娱乐服务业呈快速发展态势。财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