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山东省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各级财政共投入奖补资金25.1亿元,引导带动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总投入77.5亿元,其中农民投资及投劳折资24.1亿元,村级集体投入21.6亿元,社会捐赠及部门帮扶等投入6.7亿元,初步构建起政府补助、村组自筹、部门帮扶、社会捐赠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新机制,破解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调动了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但是,此项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目前山东省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加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偏低、财政奖补资金有限,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难以化解。此外,部分乡村项目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个别地方一事一议操作程序不规范,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需要不断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新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农民筹资筹劳应确保有增有减。农民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体,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搞好对农民的筹资筹劳是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前提。对此首先要做好“增”字文章,就是要实行筹资筹劳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联动增长机制,适当提高农民的筹资筹劳标准。考虑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有差距等因素,新标准不宜搞一刀切,总的原则是要既能增加筹资筹劳规模,又在农民的承受能力之内,确保议成事、干成事。其中,对于筹资标准,可划定一个区间,如下限为25元,上限由各县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之内掌握;以资代劳工价标准,由各县根据当地劳动力平均工价提出,经市级审定,报省政府批准或报省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其次要做好“减”字文章,家庭确有困难,不能承担或不能完全承担筹资任务的农户可以申请减免筹资;因病、伤残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承担或者不能完全承担劳务的村民可以申请减免筹劳,当事人的申请经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后,给予减免。
政府履行职能应做到有保有压。各级政府应贯彻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体工作中,各级政府应做到“有保有压”。所谓“保”,主要是要确保政府履行好职能。一是加强组织引导。赋予县级政府相应的自主权,鼓励县级政府把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与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项目由县统筹规划、奖补标准由县确定、奖补资金由县统一管理使用、奖补方式由县自行选择、项目验收由县组织进行,切实承担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县级的统筹安排,组织选好、配强村级班子,认真做好奖补项目的规划、筛选、审核和监管等各项具体工作。有条件的村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开辟增收渠道,提高村级组织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能力。二是加大投入。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出资出劳。同时,发挥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的平台作用,不断探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多种实现形式,扩大奖补覆盖面,提高政府奖补比例,推动城镇化、农村新社区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完善制度。在完善规划、筹资、申报、审批、建设、验收以及村民议事程序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同时,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完善项目管护制度,明确一事一议公益设施的所有权,确定养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资金来源,探索建立有利于村级公益设施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所谓“压”,一是结合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村级组织建设,通过推进村组合并、精简村干部职数等措施,降低村级组织运转管理成本;二是严格控制发生新的村级债务,积极稳妥化解原有村级债务,减轻村级组织支出压力;三是严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民主程序关、议事范围关和上限控制关,确保不碰“高压线”。
新任村级班子应力争有为有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村级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村组干部能否发挥好带头、引导和示范作用非常关键。目前村级“两委”换届已基本结束,新当选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民服务的热情高涨,再加上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村级深入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面临有利局面。新任村级班子成员应抓住大好时机,争取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上有所作为,进一步树立在群众中的威信,用好用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各界力量应主动有捐有助。部门、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力量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捐赠赞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建立部门帮扶机制的地区,有关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或物资,大力支持所帮扶村的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村“两委”要积极主动,通过登门拜访、寄一封信等形式,争取本村籍在外“能人”支援家乡建设。县、乡、村等要通过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登记造册张榜公示和竖牌立碑等形式,宣传回报家乡的举动,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回乡建业有功”的浓厚舆论氛围,鼓励各类企业和“能人”积极捐资赞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彩插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