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作者:安徽省淮北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安徽省淮北市财政部门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难题,充分运用财政调控手段,引导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1.制定优惠政策,健全投入机制。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财力保障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财政配套措施,调整完善市、县、区财政体制,重新界定税收征管范围,明确划分税收分享比例,加大对县区财力倾斜力度,壮大了县、区财政实力,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投入引导机制。第一,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扶持。发挥财政资金的集聚引领优势,把目前公共服务类30多项资金整合为支持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将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投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8至2010年,淮北市各级财政共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2亿元,有力支持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惠及农业人口120余万人。此外,市财政在列人民生工程的各类项目原有建设资金渠道不变的基础上,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小城镇、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其他城乡一体化项...
安徽省淮北市财政部门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难题,充分运用财政调控手段,引导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1.制定优惠政策,健全投入机制。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财力保障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财政配套措施,调整完善市、县、区财政体制,重新界定税收征管范围,明确划分税收分享比例,加大对县区财力倾斜力度,壮大了县、区财政实力,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投入引导机制。第一,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扶持。发挥财政资金的集聚引领优势,把目前公共服务类30多项资金整合为支持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将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投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8至2010年,淮北市各级财政共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2亿元,有力支持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惠及农业人口120余万人。此外,市财政在列人民生工程的各类项目原有建设资金渠道不变的基础上,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小城镇、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其他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第二,吸引社会资金投人。制定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要内容,市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民间投资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贴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近年来,累计吸纳民间投资80多亿元,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增强工业带动能力。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坚持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投向,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基地、一个行业协会”的要求和扶优、扶大、扶
主要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健全投入机制。
2.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3.加快农民集中区建设,改善村镇环境。
4.健全社保体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强的原则,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两年来,市财政多方筹集资金1.9亿元,重点扶持了宝迪集团、六合鸭业、天宏集团、曦强乳业、鲁王面粉等一大批畜牧养殖业、粮食加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2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2家,培育超亿元龙头企业12家,超千万元龙头企业30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49家,建成了全省第一个食品工业园区。二是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种养小区建设。两年来,市财政共设立专项奖补资金9000多万元,支持养殖小区、蔬菜栽培小区、石榴基地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国家级软籽石榴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小麦良繁标准化示范区等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基本建成15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优质饲用玉米、30万亩优质果蔬、200万头生猪、3000万只肉鸡、肉鸭等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大力扶持土地流转,着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按照“政府推动、农民自愿、企业参与、股份合作”的原则,以财政资金作引导,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截至2009年底,市财政实际兑付土地流转资金1620万元,累计流转土地20万亩,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3.加快农民集中区建设,改善村镇环境。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近年来,市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9亿元,实施了市县(区)道公路网、乡村公路网等工程建设,初步建成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607公里,农村客运通村率达100%,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同时,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年建成旱涝保收田的总体规划,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2亿元,用于井、桥、路、涵、沟等设施建设。三年来,共新打机电井14158眼,建设涵闸52座,新建桥梁1935座,疏浚沟渠2193条,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清洁乡村建设,美化生活环境。开展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重点的“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范围覆盖全市三区一县8个试点镇、4个试点村和56个重点帮扶村。两年来,市财政投入资金3400余万元,重点围绕垃圾收集、清运、中转等三个关键环节,加大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购买了12辆封闭式垃圾清运车辆、4辆洒水车及800余辆人力清运车等环卫车辆,新建8座垃圾中转站和300余座垃圾收集房,配套建设4座水冲式公共厕所,解决了8个试点镇及其周边乡镇垃圾中转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加大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切入点,探索出了采煤塌陷区搬迁、集镇改造开发征地搬迁、空心村整治、并村自建等5种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市财政从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1.4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扶持了4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目前,40个集中居住区已全部建成,可入住人口23万人,节约建设土地2.4万亩,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4.健全社保体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一是推进农民市民化,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推进城市转型、加快农民变市民的步伐,近年来,淮北市先后制定出台有关措施,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逐步建立起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在推进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市、县区财政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改革,把农民变市民人员购房补贴、社会保障等支出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推进了农民变市民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大力促进充分就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各级财政共筹措资金6300万元,支持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劳动保障平台等体系。两年来,全市共有2.6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等,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截至2010年末,被征地农民参保1.8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1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2万人。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开放式村部建设,市、县区财政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开放式村部147个,解决了18.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45%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80座村级卫生室相继配套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28%。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3个农家书屋建成投入使用。
责任编辑 周多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