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1 作者:董杨 (作者单位: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研究中心)
[大]
[中]
[小]
摘要:
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宣布重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宣布在未来8个月内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是继2009年3月美联储1.7万亿美元注入流动性后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手段,试图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
“量化宽松”是央行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当银行利率、贴现率或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零或接近零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用于增加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其中,“量化”是指“生”出来的钱是定量的,“宽松”是指缓解了银行的压力。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解释认为,这个名词来自于日语“刺激性货币政策”的表述,该表述使用了“宽松”一词。“量化宽松”有时俗称为“印钞票”。21世纪初的日本和2008、2009年间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和英国都运用过这一政策手段。
GDP、利率、通胀、失业率是美联储决定是否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四个重要指标。每当这四个指标达到临界值时,“量化宽松”政策就会被启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当美国经济面临第一季度GDP负增长0.6%,利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0-0.25%,失业率创25年新高达到9.6%、通胀率仅为0.4%时,美联储第一次启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19个月后...
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宣布重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宣布在未来8个月内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是继2009年3月美联储1.7万亿美元注入流动性后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手段,试图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
“量化宽松”是央行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当银行利率、贴现率或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零或接近零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用于增加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其中,“量化”是指“生”出来的钱是定量的,“宽松”是指缓解了银行的压力。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解释认为,这个名词来自于日语“刺激性货币政策”的表述,该表述使用了“宽松”一词。“量化宽松”有时俗称为“印钞票”。21世纪初的日本和2008、2009年间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和英国都运用过这一政策手段。
GDP、利率、通胀、失业率是美联储决定是否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四个重要指标。每当这四个指标达到临界值时,“量化宽松”政策就会被启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当美国经济面临第一季度GDP负增长0.6%,利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0-0.25%,失业率创25年新高达到9.6%、通胀率仅为0.4%时,美联储第一次启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19个月后,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况不容乐观。2010年二季度增长仅为1.6%,利率依旧保持在0-0.25%的低点,失业率高达9.6%,通胀率为1.1%。这四个指标似乎又一次逼近了这个临界点。
全球对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反应
面对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起的本币对美元升值的趋势,日本、韩国、泰国、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出手干预汇率和资本市场,以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拉动就业和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日本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
10月5日日本央行在利率会议中决定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将利率目标从0.1%下调至0-0.1%区间,并承诺将维持零利率直到物价企稳。同时央行还将创建基金5万亿日元(约610亿美元)用于购买日本公债和其他资产,旨在压低长期市场利率,降低风险溢价。
日本央行降息主要出自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日元兑美元处在15年以来的高点,通过降息可以防止日元大幅升值。二是日本经济疲软,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1%,增速下滑明显,其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值,而且出口也同样因外部需求不旺而下滑。此外日本央行9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存量同比分别增长了2.8%和2.1%,广义流动性同比增长2.1%,呈现流动性泛滥的态势。而受此影响,日本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也逼近7年新低。
2.英国货币政策选择艰难
比日本央行纠结于是否将“量化宽松”进行到底更复杂的是,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三方博弈的状况中。加息、量化宽松与维持现有政策不变成为了英国央行争论的焦点。
10月20日,英国央行公布的10月会议记录显示,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以8:1通过了维持2000亿英镑债券购买规模不变,只有委员普森要求将这一规模扩大至2500亿英镑;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还以8:1通过了维持利率不变,委员森泰斯5次要求将基准利率提高至0.75%。英国央行表示,鉴于委员们对需求前景的看法不一致,央行将借助10月份的通胀报告进行进一步分析。目前英国央行确定的通胀目标为2%,9月英国通胀率为3.1%,连续第7个月高于央行目标。
3.欧元区趋于保守
至少到目前为止欧洲央行还在坚持越发强硬的立场。一个可能的理由是,欧元区的整体CPI自2009年7月以来一直上行,而核心CPI自2010年夏季起也开始抬头。除应对眼前的通胀压力之外,欧洲央行还开始意识到,对于更大的欧洲货币联盟经济体如德国,其政策立场过于软弱。
另外考虑到在目前经济周期中美国稍稍领先于欧元区,因此欧洲央行很有可能采取比美联储更加激进的立场。而强硬政策将在未来压抑欧元区的增长前景,造成通缩压力回潮,并引发欧洲央行采取其他落后于形势的政策反应。在美联储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采取保守措施、各国为争夺出口增长而大打货币战的背景之下,欧元区走出衰退的路径仍不清晰。
4.新兴经济体加紧控制流动性
从2009年开始,巴西雷亚尔和南非兰特对美元已经上涨了37%和36%,在亚洲,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涨幅也达到10%,韩元的涨幅已经超过7.6%,印度卢比一个月的涨幅就接近5%。良好的经济前景和诱人的汇差将新兴市场变成了流动性逐利的战场。“热钱”的过分热情让新兴市场如临大敌,他们几乎在同一时刻拧紧了热钱进入的“阀门”。
10月19日,我国央行在时隔近3年后重启加息工具,将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一天前,巴西政府宣布将固定收益证券的外国投资税由4%提高到6%,这也是巴西政府在14天内再次上调这一税种。泰国政府也宣布将以预扣税的形式对外资投资债券收益按15%收税。在多次出手干预外汇市场之后,韩国央行发布警告称如果外资增长过快,银行将有可能限制外币借贷。印尼政府则强行为外资投资规定了不少于3个月的期限。
几点思考
1.形成目前“全球货币混战”的原因
(1)从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角度看,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有着内在的重大缺陷。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浮动汇率或汇率动荡。美元和欧元两大主要货币汇率的动荡,必然带来全球各国货币汇率的动荡。
(2)国际投机资金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各国央行“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出过多的流动性。这些钱基本上流向三个方向,一个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动荡上涨过程中;二是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的飙涨和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三是在全球银行货币体系内流转,自我循环。这些钱在全球市场快速流动是造成汇率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新一轮“全球货币混战”加剧,是由美联储宣布实行新一轮“量化宽轮“政策引起的。即使美联储不在市场上大量购买债券,发出相关的声明便能对全球的汇率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因为美联储宣布该种政策即是向市场释放出美元走弱的信号,市场预期到美元走弱必将引起本币升值,便造成了各主权货币争相贬值的局面。
(4)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持续性、严重性可能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实体经济的复苏缓慢给了全球市场巨大的压力,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复苏都非常悲观。美国、日本和欧盟主要经济体还在痛苦的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全球的需求不仅没有增长,反而还在萎缩。面对数量有限的全球需求,各个经济体为了保证甚至增加各自的市场份额,只能让本币贬值,增加出口,从而带动就业。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弱势美元来支持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欧洲也希望欧元贬值来刺激出口;日本中央银行干脆大规模入市干预,来阻止日元升值。
2.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效果恐难如所愿
(1)刺激政策边际效用递减,扩张效果大打折扣。美联储在2009年及2010年初通过“大规模资产收购计划”购买了总计约1.7万亿美元的国债和机构债券,使其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从危机前的约8600亿美元升至目前约2.3万亿美元,而货币乘数却持续收缩。截至2010年7月,美国货币乘数为0.851,仅为金融危机前1.612的一半,更不及历史高点3.2的三分之一,令货币扩张的效果大打折扣。
(2)救市政策不对症,治标难治本。由于十年期美国国债利率是按揭贷款利率、公司债利率以及市场利率的基准,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继续购买国债,其直接目标是拉低长期利率,降低金融市场借贷成本,最终目标是刺激消费与投资。事实上,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全球金融系统进入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实施以避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金融机构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的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转持债券,特别是美国国债这种安全性较高的资产。
(3)尽管眼下美国的现状是长期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甚至仍不断创出新低,但信贷市场却不为所动。银行方面,出于资本充足考虑,惜贷气氛仍然浓重;企业方面,由于消费开支未见明显改观且产能过剩的现象依旧存在,其扩张和借贷的动力都很小,美国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大,在财政政策扩张空间受限,“量化宽松”政策效果难如所愿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复苏的局势将相当的被动。
3.引起全球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引起了多国货币争相贬值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战争”可能性不大。10月23日在韩国庆州举行的G20会谈上,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均发表联合公报,同意尽全力“避免引爆货币贬值战争”,以及全面遏制贸易失衡,并借此化解全球陷入紧绷的经济对峙关系。
在这份共同声明里,与会各国代表均同意“避免竞相贬值本国货币”,并朝向“、更具市场导向的外汇体系”。共同声明指出,与会各国代表同意“贯彻各种政策,以降低过度贸易失衡,并保持经常账户在某种可行的范围内”,借此积极抑制经常账户失衡,并避免各国竞相贬值本国货币。G20所有成员的承诺将有利于通过协调合作来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 李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