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985年4月18日评论员文章指出,近几年,农村的经济形势大好,但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来看,有的地方商品生产发展迅速,开始富裕起来了;有的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缺乏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门路;还有大约10%的地方处于贫困状态。形势越好,我们越要看到这种差距,下功夫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摆脱困难。安徽的同志们这样做了。他们把目光投向六十个“财政补贴县”,分期分批,重点扶持,重点开发,收效显著。可见,对于贫富的差距,一要承认,二要缩小。只有承认,才能缩小;只有缩小,才能促使农村经济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发展得更协调,更迅速。
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是要把富的往后拉,向穷看齐,而是要让穷的往前赶,向富看齐。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放手让富裕地区变得更富,一方面对贫困地区要有重点地扶持。过去国家花了不少钱支援贫困地区,但多是单纯地“输血”和救济。结果年年搞救济,越救越不济。贫困地区好象成了一个靠“输血”维持生命的病人,怎能强壮起来?现在讲扶持,就要扶在“增加穷县内在的经济活力”这个根本上,变“输血”为“造血”,既“治表”。又“治根”。各级干部、各个部门不要把扶持贫困地区看作只是拨点钱,送点粮的事,而要象安徽的同志那样.不光投资,而且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真正搞清楚贫困地区长期“经济贫血”的根子在哪里,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具有“造血机能”的产业,把当地的劳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变为商品经济优势。这样,贫困地区内在的经济活力就会增强,“输血”经济变成自立经济,就在致富路上迈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