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去冬以来,《财政》杂志开展了关于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标志问题的讨论,这不仅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而且也可以推动各方面为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献计献策。本文仅就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标志问题谈一点看法。
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我认为,实现财政收支真正的平衡,消灭了赤字,应该是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主要标志。当然,财政收支平衡不是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唯一的标志。
第一,财政赤字的存在,表明财政还存在一定困难。我国当前出现财政赤字的原因,是由于十年动乱对国民经济严重破坏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有效地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家财政在财源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必须拿出大量的资金,用来解决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年动乱遗留下来的大量问题。因此,在1979年、1980年连续出现了较大的财政赤字。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1980年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坚决措施,把1981年的财政赤字压缩到25亿元,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以后几年,经过继续努力,虽使财政收入从下降转为上升,去年还实现了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但仍然没有实现财政收支的完全平衡.这说明财政...
去冬以来,《财政》杂志开展了关于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标志问题的讨论,这不仅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而且也可以推动各方面为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献计献策。本文仅就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标志问题谈一点看法。
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我认为,实现财政收支真正的平衡,消灭了赤字,应该是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主要标志。当然,财政收支平衡不是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唯一的标志。
第一,财政赤字的存在,表明财政还存在一定困难。我国当前出现财政赤字的原因,是由于十年动乱对国民经济严重破坏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有效地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家财政在财源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必须拿出大量的资金,用来解决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年动乱遗留下来的大量问题。因此,在1979年、1980年连续出现了较大的财政赤字。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1980年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坚决措施,把1981年的财政赤字压缩到25亿元,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以后几年,经过继续努力,虽使财政收入从下降转为上升,去年还实现了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但仍然没有实现财政收支的完全平衡.这说明财政还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财政困难仍然较大。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决不能长期保留财政赤字。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一些西方国家实行财政赤字政策的结果,不但没有消除危机,却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财政拖累,使经济危机频率加快,出现了经济衰退、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局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使有计划按比例地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组织再生产真正成为现实.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由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不仅不会出现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生产过剩,而存在的问题往往是物资短缺。即使通过财政赤字办法可以增加某些方面的需求与满足,但又必然带来另些方面的更多的不足,造成新的比例不平衡。只有经常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国民经济才能高效益、按比例发展,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陈云同志早在1957年总结我国“一五”时期经验时就指出:“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在一些年份出现一些财政赤字并不可怕,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决不能因此而把消灭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排除在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标志之外。
第三,财政赤字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悖而不相通。社会主义生产口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财政赤字是用于发展生产,就会挤掉人民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从而引起商品短缺,物价上涨,或是有钱买不到东西,降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如果是用于提高人民生活,就会造成消费品的不足,供需失调,从而造成通货膨胀,人民手中的货币虽然增加了一些,却又被物价上涨所抵消。所以,靠财政赤字、增发货币是搞不了建设,也改善不了人民生活的,相反只能带来消极后果。这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背谬的。
那么,为什么近几年每年都有三十来亿的财政赤字。而经济发展仍然很快,应当怎样认识现实生活中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呢?我认为,经济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各种因素是互为作用的,从现象上看,这几年似乎财政赤字未对经济发生什么消极影响,其实,这是由于客观经济条件掩盖了赤字的消极作用。首先是经济调整的成果缓解了财政赤字的消极作用。随着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使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得到了根本改善,农、轻、重之间大体上恢复了正常的比例,农业生产连续几年大幅度增长,轻工产品增长很快,市场供需矛盾趋于缓和,这就有力地缓解了财政赤字带来的副作用。其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缓冲了财政赤字的消极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财力分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预算外资金增加很快,财政预算内虽有赤字,预算外资金则有结余,并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逐年增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冲了财政赤字的消极影响。再就是党和政府对财政收支平衡极为重视,多次采取巩固财政基本平衡和信贷基本平衡的措施,特别是采取了许多稳定物价的措施,这对控制财政赤字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起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赤字的消极作用是会随着赤字数量的逐年累积而扩大的。当前赤字数量虽小,并且又为大好的经济形势所缓解与掩盖,但决不可掉以轻心,赤字长期存在下去,达到一定限度后,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这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注意到的。
在这里,我想再谈谈“周期平衡”理论这个与财政赤字有关的问题。有的同志很欣赏“周期平衡”理论,认为财政平衡并不难,牺牲积累、牺牲消费都可以达到平衡,没有赤字。他们认为,只要中期计划总体平衡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坚持年年平衡,可以用一些年份的盈余补赤字年份之不足。我认为,财政学上讲的赤字,不是简单的数字正负概念,赤字、平衡都有其确定的含义,那种牺牲消费或牺牲积累实现的平衡,怎么能称为平衡呢?我们要力争实现的是财政收支逐年平衡,即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不应盲目引进西方的“周期平衡”理论。这是因为:第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要求经常地自觉地保持平衡。列宁说过,计划就是“经常的、自觉地保持的平衡”。计划的平衡并不是“‘从经常发生的许多波动中确立的平均量’的平衡”。列宁这里所说的是要经常的、自觉地保持平衡,没有说可以时而保持、时而不保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基本计划的国家预算,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自觉地经常地保持平衡。更何况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早已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一再证明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呢!第二,前期的赤字所造成的消极作用。并不会由于后期预算盈余而抵消;也不会由于前期预算盈余,后期赤字就不会发生消极作用。把赤字与盈余的关系看成象数学那样正负可以相消,或会计上盈亏可以抵补,这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而且,实践上也找不到根据。财政赤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财政安排了没有收入来源和没有物资保障的空头支出。这种支出的实现,只能靠挤占其它方面需要的物资来满足。这必然会造成物资短缺和打乱正常比例关系,使一部分需要得不到满足。有的同志可能说,用赤字所增加的投资可以增加生产来满足需要,这也是一种误解。生产是要投入必要物资的,如果没有物资,是什么也生产不出来的。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把消除财政赤字作为我们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主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