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丰县史小桥乡财政所,从1984年试行乡一级财政体制以来,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管理,在扶持农村商品生产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这个乡1984年1—9月份商品生产实现产值102万元,比1983年同期增长25%,实现利润15万元,比1983年同期增长30.1%。
(一)建立支农基金网络,把支农资金用活。1983年史小桥乡的各项经费,是县拨多少,乡支多少。支农资金也多是带帽下达,乡里无法自主安排资金支援商品生产发展。1984年实行乡一级财政体制试点后,调动了史小桥乡财政所的积极性,他们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建立支农基金网络的办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他们对全乡的“两户”、“一体”、乡镇办企业进行全面调查,编造扶持计划,争取县拨支农周转金和乡镇办企业周转金19.2万元;从仅有的10万元乡有资金中拿出5.3万元,作为支农周转金;动员农民集资入股筹集资金25万元;争取银行农业贷款18万元。合计1984年乡扶持农村商品发展基金达67.5万元,比1983年增加163%。这些资金,除农业贷款之外,基本固定掌握在乡财政所里,由乡财政所进行安排、管理。由于乡财政所对农村商品生产的情况,了解比较全面,资金扶持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机动灵活,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例如,乡财政所发放的扶持农民养猪周转金6,000元和扶持养鸡周转金2,000元,已使农民增加收入2万元。这些资金到期收回后,又及时用于扶持乡办木器厂和14个蘑茹重点户,在当年11月又可收回2,000元。
(二)抓点促面,开拓扶持商品生产发展的路子。史小桥乡在扶持商品生产发展工作中,重点帮助“两户”跳出家庭经营相对狭小的活动范围,组织起来向联合经营发展。他们选择李大庄村作为乡财政扶持商品发展的示范点,把这个村48个专业户,按照自愿、同行业的原则组成6个联合体,使这些专业户在资金、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李大庄村原来搞水泥制品的专业户有14户,普遍存在着家庭经营规模小、资金不足、设备不全以及产品质量低劣滞销等问题,乡财政所就把这些专业户召集在一起,展望联合发展水泥制品的前景,使他们自愿组织起来。乡财政所又拿出8,000元支农周转金帮助他们购买原料,使李大庄村的水泥制品业一下子壮大起来。联合起来的6至9月份,实现产值3万元,纯利润5,000元。目前,全乡联合体已发展到49个。
(三)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史小桥乡,原来仅有8个乡办企业,年产值100万元,利润不到20万元。乡财政所在分析本乡企业的情况后认识到,如果只是小打小敲的搞乡镇企业,必然是长期无所作为,改变不了本乡的经济面貌。要想富,就得迈大步;大办乡镇企业,办大乡镇企业。为此,他们配合乡工交公司到处走访“能人”,寻找有发展前途的生产门路。1984年7月份,他们找到一个本乡在西安某厂工作的技术员.对方可以帮助乡里发展以来源充足的废钢轨为原料的小型轧钢厂,并提供技术和设备。乡财政所的全体同志不辞劳苦,上下联系,从各方筹集资金45万元,帮助建厂。这个厂在1985年春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0万元,年利润达100万元以上。
史小桥乡财政所,1984年内在扶持建立乡办木器厂、小型轧钢厂两个骨干企业的同时,还结合“一包三改”整顿了乡镇企业财务,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