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2 作者:杨羽佳 农业部机关事务管理局
[大]
[中]
[小]
摘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是机关建设和发展的“制动机”和“调节器”,对于增强行政协调性,调节政府间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和增强政府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作为创建节约型机关的重要主体,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是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抓手。机关事务工作的发展
机关事务工作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机关资源进行科学组织、合理指挥、充分协调与有效控制,使机关单位的运转及其职工的一定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和保障的社会生产过程。这一生产过程主要通过后勤保障和服务的表现形式来完成,管理、保障、服务是机关事务工作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具有政治性、保障性、经济性、内部性、特殊性五个基本特征。从机关事务工作的本质属性来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自身特有的职能定位,需要发挥好政策制定者、管理实施者、服务组织者、资源配置者、绩效监督者的作用。
机关事务工作的产生,同经济活动的产生一样,是社会分工和协同活动(劳动)的产物,...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是机关建设和发展的“制动机”和“调节器”,对于增强行政协调性,调节政府间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和增强政府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作为创建节约型机关的重要主体,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是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抓手。机关事务工作的发展
机关事务工作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机关资源进行科学组织、合理指挥、充分协调与有效控制,使机关单位的运转及其职工的一定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和保障的社会生产过程。这一生产过程主要通过后勤保障和服务的表现形式来完成,管理、保障、服务是机关事务工作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具有政治性、保障性、经济性、内部性、特殊性五个基本特征。从机关事务工作的本质属性来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自身特有的职能定位,需要发挥好政策制定者、管理实施者、服务组织者、资源配置者、绩效监督者的作用。
机关事务工作的产生,同经济活动的产生一样,是社会分工和协同活动(劳动)的产物,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和政权组织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机关事务工作都为革命和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机关事务工作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和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先后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机构、内部机制等方面推进了全面整体的改革。
几十年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形成了门类繁多,功能齐全,设备设施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系统,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机关事务管理的经济实力和保障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机关事务管理在某些领域延续下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现象,相应造成财务管理存在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如讲核算、计成本、抓节约的管理理念未普遍形成,界限清晰、标准一致、内容完整、权责对称、手段高效的管理机制尚未全面建立起来,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强化财务管理能力。
机关事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建设节约型机关要求加快转变机关事务财务管理理念。2012年出台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将“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明确为立法宗旨。2013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厉行节约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在要求,也是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机关事务工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现代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机关运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机关运行保障更加有力,机关事务重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机关事务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职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上政策法规充分显示,建设节约型机关将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机关事务工作的主线,需要加快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的着力点迅速统一到这条主线上来。
(二)机关事务工作内在的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当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机关事务管理要实现“治理法治化、服务规范化、保障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机构职能化、手段信息化、评价绩效化”的发展方向,对机关事务现行的管理目标、机制和手段等将带来很多根本性的变化。财务管理作为贯穿在机关事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管理目标的实现效果,需要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来适应机关事务工作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要求不断改进财务管理方式。2000年以来,我国在政府财政财务管理中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以及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管理等一系列改革。2016年7月,为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号召,财政部发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新修订的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行政、事业以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按照经济业务类别合理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开展核算,实现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有效结合。这些改革深刻地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传统财务管理流程,既要满足财政预算管理对会计信息反映的要求,又要满足单位内部管理对成本核算的需要,对基层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方法。
对进一步做好机关事务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当前,机关各项财务工作需要以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工作要求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降低机关行政运行成本为核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有效推进机关事务整体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机关事务财务管理工作理念。一是树立严格执行政策法规的理念。机关事务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需要从机关建设和政府治理科学化的高度来认识。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尤其是中央相继出台的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政策,以及关于机关运行经费、资产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差旅会议培训、节能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规定,注重加强学习和宣传,牢固树立依法理财意识,注重廉政风险防控,是做好财务管理的根本之义。二是树立市场竞争和成本控制理念。机关事务财务管理需要具有面向市场、开源节流的意识,建立成本控制机制,加强成本核算,切实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力争花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积极引进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人才、信息和资源优势,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绩效管理水平。三是树立发展保障理念。财务工作为机关高效运转服务,为机关事务管理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服务,需要及时对经济运行情况做出分析,研究资金怎么保障事业发展,树立筹划未来、立足当前、谋划全局、未雨绸缪的意识。
(二)以标准化为抓手强化预算管理。近年来,在会议、差旅、公务接待、公务出国、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资产配置、后勤服务等领域制定了明确的制度标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在预算编制环节,全面收集基础数据,以各项价格标准、数量标准、频率标准为基础,结合各项制度标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在预算执行环节,把各项支出标准、资产配置标准以及标准成本引入经费管理控制环节。在预算评价环节,通过将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和标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资源配置效率,找出差异因素,建立标准化建设的科学调整机制。
(三)加强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效融合。在落实好节约型机关建设各项规定的前提下,注重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服务效率和资金投入的关系、服务质量和成本的关系。将财务管理手段有效嵌入到业务管理的各个链条中,根据物业管理、餐饮服务、车辆管理、医疗服务、文件印刷、对外接待、幼教服务等不同的行业特点,全面推行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机制,强化成本核算制度建设,科学实行目标成本控制,推行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普遍涉及大量人、财、物的管理,服务保障业务范围广,资产管理规模大,如果没有信息化管理,单凭人工管理,将无法全面掌握有关动态信息,难以实施科学管理和监管任务。当前政府各项改革正在不断向前推进,伴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深入,必将推动政府高效运行,这对建设高效机关事务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机关事务管理工作需要抓住机遇,以机关经费、资产管理为纽带,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平台,实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建设。
责任编辑 雷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