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2 作者:本刊记者 刘永恒
[大]
[中]
[小]
摘要:
十二月是高山脐橙收获的季节。2017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安德镇三灵村个乐屯,漫山遍野黄澄澄的橙果上缀着绿色嫩叶,挂着雨滴,清新甘甜的橙味儿随雨后的空气一直弥漫到人鼻尖上来。山中几乎不见人影,但却时不时从万绿丛中点点黄的橙树林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甜啦,保证每一颗都甜,我这7亩果树都是用农家肥的!”81岁的壮族老人陆建理站在山坡上的橙树林中,自信地晃着手里刚摘下来的一挂脐橙,招呼记者过去尝尝。
“我们靖西的高山脐橙以果大形正、无核化渣、风味浓甜的特点广受欢迎,销路非常好。”三灵村村委会副主任韦大龙介绍说,“我自己的果园2016年产量有22000斤,收入45000多元。现在村里各家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
看着这一片丰收的欢乐景象,很难想象这里六年前还是“九分石头一分地”的乱石荒坡。靖西市是国家级贫困县级市,“十三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有123个,截至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2664户,未脱贫贫困人口87121人,贫困发生率14.7%。
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底广西共有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排全国第四位,建档立卡贫困村5000个,贫困发生率25%以上的1632个,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232个。
<...十二月是高山脐橙收获的季节。2017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安德镇三灵村个乐屯,漫山遍野黄澄澄的橙果上缀着绿色嫩叶,挂着雨滴,清新甘甜的橙味儿随雨后的空气一直弥漫到人鼻尖上来。山中几乎不见人影,但却时不时从万绿丛中点点黄的橙树林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甜啦,保证每一颗都甜,我这7亩果树都是用农家肥的!”81岁的壮族老人陆建理站在山坡上的橙树林中,自信地晃着手里刚摘下来的一挂脐橙,招呼记者过去尝尝。
“我们靖西的高山脐橙以果大形正、无核化渣、风味浓甜的特点广受欢迎,销路非常好。”三灵村村委会副主任韦大龙介绍说,“我自己的果园2016年产量有22000斤,收入45000多元。现在村里各家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
看着这一片丰收的欢乐景象,很难想象这里六年前还是“九分石头一分地”的乱石荒坡。靖西市是国家级贫困县级市,“十三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有123个,截至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2664户,未脱贫贫困人口87121人,贫困发生率14.7%。
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底广西共有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排全国第四位,建档立卡贫困村5000个,贫困发生率25%以上的1632个,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232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关礼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是财政工作应有之义,亦是广西财政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财政厅党组提出加快‘六强’型财政建设的发展思路,推进建设实力型、调控型、保障型、职能型、绩效型、服务型财政,助力广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保障的发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党中央和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广西财政的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
支撑扎实统筹科学
“为贯彻落实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部署,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将扶贫工作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建立了财政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机制,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创新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方式,加强管理监督,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曾纪芬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资金支持是关键。近年来,广西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资金供给方式,为扶贫攻坚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2012—2017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3.2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3.21亿元,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6.85亿元,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3.15亿元。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每年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10%—20%的比例增列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同时将行业部门资金、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
撬动金融资本,多渠道引入资金“源头活水”。自治区出台金融扶贫支持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文件及措施,重点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全区评级授信贫困户108.45万户,授信金额448.54亿元,户均授信金额超过4万元、户均授信额度达4万元以上。扶贫小额贷款额度从2013、2014、2015年的年均10亿元左右,增加到2016年的上百亿元,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区已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5.31万户、206.83亿元,户均贷款4.6万元,累计安排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25.25亿元。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贷款用于自我发展产业,重点投向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电商等产业。
为引导贫困县集中财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自治区财政厅将整合资金采取切块的方式下达,赋予基层更大的灵活度和自主权,把资金安排、项目审批等权限全部下放到试点贫困县。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加强县级扶贫项目库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完善扶贫项目库,并对全区各县扶贫项目库建设进行统一规范指导,确保项目“成熟就入库”、资金“到位就实施”,有效地加快了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进度。
“靖西市坚持科学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边境贸易等优势产业,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积极构建起完善的产业帮扶体系。”靖西市财政局局长孔祥文说。
依托独特的高山自然环境,靖西开始在特色产业上找脱贫路子:种水果——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果苗、技术培训支持;养桑蚕——提供优良种桑苗、种养殖管理技术、蚕茧保价收购;发展生态旅游——通过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环境,提升村屯风貌,带动建成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2017年,靖西市获得上级下达的各类扶贫专项资金32085万元,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共52404.13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抓手有效监管有力
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广西举全区之力,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行动,共识别出634万贫困人口(含2014年脱贫、需巩固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6.94万个自然村(屯)、2.46万个移民搬迁村(屯)。
“通过精准识别,我们发现许多地区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这对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绩效评价、监管措施都是巨大的考验。”曾纪芬说。
2017年12月15日,广西龙州县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施工现场内,正在作业的挖土机和土方车在工地上来回穿行,建筑工人在各自岗位有序地忙碌着,整个工地热火朝天。龙州县创新“易地搬迁+驻边守疆+边贸致富”模式,通过紧邻边境建边贸城推进扶贫搬迁,鼓励内地贫困人口往边境一线搬迁,同时将财政资金投入边贸政策帮扶、发展进口产品落地加工推进产业带动帮扶、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推进转移就业帮扶等措施,既实现了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又达到了“驻边、守边、富边、稳边”效果。龙州县的案例是广西各地科学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2017年8月底,广西全区累计开工建设搬迁安置点项目712个,累计搬迁贫困人口14.4万人,其中有10.3万人已脱贫。
产业兴,百业兴。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是扶贫的关键。广西财政一方面大力筹措扶持资金,另一方面,扎实开展试点工作,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强力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6年,广西成为财政部在全国13个省份开展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之一。通过竞争立项方式,财政厅确定37个试点县,其中贫困县有17个。为助力推动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将未入围竞争立项试点的贫困县也纳入实施试点范围。积极统筹中央、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确保每个贫困村有50万元以上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的资金。
广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通过落实村民自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土地资源、财政涉农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整合,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方式,成为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2013—2016年,广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覆盖行政村11533个,共完成项目10.06万个,包括修建村内道路、水渠等。在全区多个贫困县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道路建设,解决了深远山区村民通往外界的燃眉之急,实现了当地儿童上学梦想,开发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大量的山货外销,带来了扎实的经济收入,成为百姓心中的“平安路、求学路、致富路”。
随着扶贫政策实施和扶贫资金的大量投入,扶贫资金监管成为脱贫攻坚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广西全面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绩效跟踪机制,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加快扶贫资金预算执行进度,落实扶贫资金监管责任,对扶贫资金使用领域的违规违纪问题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查到底、绝不姑息。2016年,广西财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监督检查的通知》,2017年,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得支出的范围,并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提出了“不准借统筹整合使用之名用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在少数地方搞‘盆景式扶贫’、不准用于平衡预算、不准降低(减少)用于贫困户(人)的补助(供养)标准(资金),或将发放到户到人的资金(如危房改造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侵占群众利益”等“七不准”规定。
2017年8月,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资金政策专责小组在布置各市、县全面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7个督查组对隆安县、马山县等34个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实地督查。重点对各市、县2017年财政扶贫资金筹措落实、2016—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等多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2016年以来审计和财政专项检查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部分资金使用不精准、部分项目实施不规范效益不佳等问题进行了严肃问责和相应处理,突出震慑效应。
漫道雄关从头迈步
十八大以来的短短几年,是广西历史上减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五年来,广西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9万,年均减贫12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8%降低至2016年底的7.9%,下降10.1个百分点;实现943个贫困村和4个自治区级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广西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片区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0元,比2012年增加3297元,年均增长12.5%,比同期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2.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五年累计投入133.3亿元,修建屯级道路44515.5公里,累计解决饮水困难贫困人口430多万人,98%以上的具备通电条件的自然村(屯)解决了通生产用电问题;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网络、环保等设施不断完善。通过产业扶贫带动200多万人脱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39.7万人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14.4万人,资助贫困户学生1420.79万人次、资助资金达286.58亿元,受助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数和金额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
但是,广西的脱贫攻坚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全区还有20个深度贫困县和1490个深度贫困村。这些地方均存在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居住环境差、农业效益低、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等突出问题,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中之难。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是革命老区,八十多年前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发动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我们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财政部门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西财政部门将坚持初心,不辱使命,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千方百计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突出财政扶贫工作重点,促进扶贫资金精准使用,从严监督考核,助力八桂大地早日全面迈进小康。”关礼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