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事求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法宝,任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做法必将给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而财政是政府的财政,是政府职能实现的体现,也是党和政府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有力支撑。公共财政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坚持群众路线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职能,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公共财政在职能作用发挥的过程中,必须以民生事业发展为重,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民生事业发展上。把社会的需求、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公共财政职能的重点,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多做一些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而市场主体又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做的事,以弥补市场缺陷,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少做或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把“锦上添花”的事让位于市场,更多地让市场主体去参与、去竞争、去解决。
公共财政要避免职能的“越位”和“错位”,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社会亟需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上,以体现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公共财政的实力在不断增强、公共财政的能力有了不断的提高,公共财政不断加大了民生投入,以弥补公共财政在民生事业上的“欠账”和公共财政职能的“缺位”,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民生事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覆盖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多,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民生水平还是很低的、民生的范围也是不广的、民生上的“欠账”还很多,离社会的需要、百姓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民生事业的发展、民生财政的投入任重而道远。当然,民生支出也要量力而行,要把握好民生事业和民生支出的度,民生事业发展尽量做到“迈小步,不停步”,逐步提高、逐步改善,使老百姓有盼头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国情、脱离实际。
而为了实施好国家的公共政策,更好地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制度设计是关键,必须做好财政改革和发展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使民生事业发展有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以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目标,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一方面,财政民生政策制定要有长远的规划、顶层的设计,民生事业发展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有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实施要符合国情、符合地方实际,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有底层的设计。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底子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民生发展的水平和民生的基础不一,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出台必须要有实践的基础,和实践相结合,要接“地气”,使财政的民生政策能够真正实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人民群众受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好、实施好为民理财的工作职责,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对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的表现,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从自身做起、从部门做起,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意识,加强调查研究,多听取群众的呼声、多采纳群众的意见、多考虑群众的诉求,承担起党和政府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用好人民群众赋予财政部门的权利,按照公共、公开、公正的市场原则,做到为民理财、科学理财、高效理财,不断推进财政改革和发展,不断加快民生事业发展,不断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同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覆盖到全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