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康勤辉 郭建伟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自2010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以来,湖南省涟源市不断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各项强力措施的推动下,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一举跨入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但是,客观分析,涟源市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财政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方式和力度有待改善。笔者认为,应通过加大本级财政投入、争取多方扶持、整合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财源建设带动财政增收,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做大财政“蛋糕”。
一、影响财源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当前,涟源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后劲乏力,严重困扰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和财政事业科学发展。一是主体财源不稳。涟源市以原材料工业及衍生产业为支柱产业,企业经营模式比较僵化,应对危机的能力不够强,受经济大气候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2013年以来,煤炭、水泥、工程机械等行业持续疲软,基本处于停产减产状态,导致税源大幅减少。二是财源结构不优。一直以来,涟源市财源主要来自能源产业,...
自2010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以来,湖南省涟源市不断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各项强力措施的推动下,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一举跨入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但是,客观分析,涟源市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财政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方式和力度有待改善。笔者认为,应通过加大本级财政投入、争取多方扶持、整合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财源建设带动财政增收,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做大财政“蛋糕”。
一、影响财源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当前,涟源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后劲乏力,严重困扰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和财政事业科学发展。一是主体财源不稳。涟源市以原材料工业及衍生产业为支柱产业,企业经营模式比较僵化,应对危机的能力不够强,受经济大气候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2013年以来,煤炭、水泥、工程机械等行业持续疲软,基本处于停产减产状态,导致税源大幅减少。二是财源结构不优。一直以来,涟源市财源主要来自能源产业,经济结构单一,且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成长性强的新兴财源,无法形成多元化的支撑体系。三是后续财源不强。目前,涟源市范围内一些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已完工,如国产实业、华润电力、中源新材料工业园、娄新高速、X024交通项目等,造成地方税源锐减。短期内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几无可能。新建成的企业由于税制改革在近年内难以产生经营期的税收,导致后续财源匮乏。四是管理体制不顺。一是许多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削弱了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二是财政收入增长不稳定,较多依赖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影响了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三是不少工作财权在上、事权在下,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较大,项目较多,影响了县级政府的统筹发展能力。五是投入机制不活。市乡两级财政吃紧,无力承担过多的财源建设投入。县级主要金融机构缺乏资金信贷的审批权,主要发挥揽储作用,县域资金外流严重,中小企业贷款难。现有的市乡财政体制虽然对乡镇设有财源建设扶持补助,但这种均衡性的财政分配激励机制达不到明显效果,且体制期内新增企业税收大部分纳入上划范围,不利于调动乡镇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二、加强涟源财源建设的对策思考
财源建设是政府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涟源市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应将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与财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财源建设大格局,实现财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优化结构与产业转型兼顾,巩固财源建设主体。长期以来,煤炭业一直是涟源税收支柱产业,其税收额占工业税收总额的60%以上。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和关井压产的不利局面,一方面狠抓现有煤矿的技改扩能和综合利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抓好煤焦油、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副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支持瓦斯抽采发电,提升煤炭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煤炭产业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从内部挖掘上求财源;另一方面,围绕煤炭产业做文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冶金、轻化、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运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优化结构上求财源。与此同时,认真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加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优先发展内生、外向型产业,紧紧围绕能源深加工、机械制造、煤机产业、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扶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工业板块。重点以煤机制造为核心,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二)坚持项目带动与集约发展统筹,增添财源建设后劲。一是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支持涟源机电设备、工业材料物流园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特色物流中心。重点支持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充分发挥其就业门槛低、综合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发展目标,将涟源独特的旅游资源予以包装推介,充分挖掘龙山“药文化”和湄江“地质文化”内涵,力争打造成湘中旅游板块的中心景区,从整体上推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二是着力稳固农业基础财源。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农村经济。要制定粮食生产、水利建设、土地流转、特色农产品等不同类型的扶持措施和考核激励办法,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支持油茶、湘中黑牛、黑山羊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引导和支持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加快乡村道路、饮水工程、信息网络、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三)坚持激活内力与广借外力并重,激发财源建设活力。在激活内力上,恪守以“两创建”为思路,即以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为主题,围绕“北扩东延”发展战略和“宜居、宜业、宜教、宜游”的发展目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创建省“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市为主题,抓好园区项目建设,搞好园区水、电、路、讯等硬设施和“一站式”审批、“全托式”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的要素积聚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合乎环保要求的优质项目,围绕新材料、煤机、医药三大产业,使经济开发园区成为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先锋”。在广借外力上,坚持招商引资“两并重两转变”原则,即“节”会招商与经常性招商并重,政府招商与企业招商并重;招商方式从资源招商、亲情招商向体制招商、魅力招商转变,招商领域从单纯工业向工农业、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转变,形成全市上下同心协力议招商、各行各业竞相发展谋招商的局面。要切实抓住国际分工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精心包装、推介项目,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为涟源财源建设增添活力。
(四)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夯实财源建设基础。一是注重加强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要进一步健全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推行市级领导和财税部门挂钩企业联系点制度,按照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的要求,对“十二五”期间财源建设指标严格实行“一年小考、三年中考、五年大考”。为鼓励乡镇积极培植财源、发展县域经济,在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中,特设财源建设专项补助,对资金投入多、税收增长较快、贡献较大的乡镇给予重奖,对优先发展、重点开发的乡镇,除中央税收及分成外,其他税收大部分留给乡镇财政,增强其经济发展能力。二是注重发挥金融机构的支撑作用。要采取财政奖励的办法,出台专门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实施财政配套贴息鼓励政策,即对企业有发展潜力项目的贷款进行财政贴息,在引导、扶持中小企业项目实施的同时,部分分担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要逐步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中小企业贷款基金,或完全由民资组成股份制性质的担保中心等金融中介机构,以此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后续财源。三是注重调动经济实体的能动作用。为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为涟源创收的积极性,出台专项财源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和新增税收总额的地方可用部分提成等渠道筹措财源建设扶持资金,重点对辖区内工商企业进行扶持奖励,促使财源建设向纵深推进。
责任编辑 黄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