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山东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四化同步”的部署要求,山东省财政厅把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坚持“三个五”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切实加强资金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一、突出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强农富农政策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农业投入政策,围绕“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中心任务,优化投向,突出重点,强化整合,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2013年,省财政筹集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资金达到166.74亿元,重点支持五个方面:
(一)坚持强基固本,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山东省财政厅认真落实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政策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在大力支持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88.34亿元,支持各地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统领,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实施,共同挖坑、分别栽树,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四化同步”的部署要求,山东省财政厅把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坚持“三个五”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切实加强资金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一、突出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强农富农政策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农业投入政策,围绕“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中心任务,优化投向,突出重点,强化整合,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2013年,省财政筹集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资金达到166.74亿元,重点支持五个方面:
(一)坚持强基固本,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山东省财政厅认真落实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政策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在大力支持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88.34亿元,支持各地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统领,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实施,共同挖坑、分别栽树,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等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着力改善农业灌排条件,加快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二)坚持提质增效,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快农业良种推广。全面实施四类主要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在优势产区实施花生、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全省所有农业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补贴机具种类达到12大类46小类159个品目。实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支持农机化创新和规模化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三是支持农业产业振兴。围绕全省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集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四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农业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探索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三)坚持激发活力,大力支持生产经营机制创新。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示范引领、突出重点、择优推荐、专家评审”的思路,遴选821家基础条件好、覆盖范围广、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扶持,重点支持合作组织改善生产经营条件、组织标准化生产、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合作组织作大作强,进一步增强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政银合作,与七家银行携手,采取“发布支持重点、企业申请贷款、部门联合推荐、银行独立审贷、财政予以贴息”的扶持方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全年共扶持龙头企业361家,撬动银行贷款131.81亿元,财政资金放大110倍,“以钱生钱”的效果十分显著。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政策,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力度,支持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农机规模化作业服务组织建设,对全省所有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和200万亩优质玉米实施“一防双减”进行补助,着力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
(四)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生态文明。一是落实林业补贴政策。对425万亩国有和集体林场森林抚育进行补贴,对1446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和600万亩省级公益林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并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补偿标准由10元/亩提高到15元/亩。二是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全省新增造林面积955.4万亩,支持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加强森林植被恢复、湿地保护修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并对林业经济实体发展给予贷款贴息,努力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品质和效益。三是支持渔业资源保护。加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大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对67个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进行奖补,全年共放流各类苗种115亿尾(只),新建人工鱼礁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7.42万公顷,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发展应用新能源。积极筹集资金,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打造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建设的新样板。
(五)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支持农业科技进步。一是促进现代种业发展。以山东省种业振兴规划为纲领,大力实施农业良种工程,支持组建山东省种业集团,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二是支持农业应用技术创新转化。针对生产加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管理等事关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技术集成和创新研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加快形成成熟适用的组装配套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应用推广。择优遴选50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在全省进行推广,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补助项目,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到场。四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支持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补助试点,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夯实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
二、开展五项试点,推动工作创新,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机制
认真贯彻中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积极更新财政支农工作理念,从投入方式、资金分配和资金投向三个方面,研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央财政支持,抢抓机遇、精心筹划、积极实践,探索开展了五项创新试点工作。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试点。为有效解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3年,与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合作,启动实施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增信试点工作,省财政安排资金6400万元,试点县配套投入1600万元,在全省择优遴选16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活跃、金融环境好、试点积极性高的县开展试点工作。合作银行以县为单位,按照与财政投入1:20的放大比例,对纳入范围的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进行授信,授信额最高可达200万元,全省授信总额达到16亿元。试点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全省有1500个左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将直接受益。
(二)农业贷款担保试点。为有效改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环境,2013年,组建成立了山东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过直接担保和再担保的方式,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融资贷款担保服务,撬动金融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融资担保公司按照“政府监管、政策扶持、法人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组建和经营,计划力争5年内达到10亿元,担保贷款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为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三)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试点。为切实改变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而弱、小而散、有利则合无利则分等问题,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2013年,按照“集中投入、规模使用,突出重点、扶大扶强,示范引领、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在全省择优遴选60家基础条件好、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其“抱团”发展和跨区域联合,延长合作链条,拓展合作领域,不断密切与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全省性、跨区域、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合作组织或联合体。
(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为探索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加快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经营机制,按照“突出支持重点、地方因地制宜、坚持自愿试点、引入竞争机制”的原则,在全省遴选13个粮食生产大县,围绕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选择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深松深耕作业,提高粮食单产;支持推广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培肥地力,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支持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支持服务组织开展药剂、肥料等生产资料统采、统配和统供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逐步构建覆盖全程、便捷高效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深化农业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2013年,省财政厅在滕州市探索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通过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市场化为手段,撬动金融和社会投入5亿元,以此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有效破解经营规模小、投入分散、融资难、保险发展滞后等制约瓶颈,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新样板,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搭建新平台,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新途径。
三、完善五项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障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为保障农业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确保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按照“转变职能、明确责任,下放权限、提高效能,绩效管理、激励约束”的原则,全面加强五个机制建设,不断提高资金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一)覆盖全面的制度建设机制。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理念,坚持“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先规范、后运作”的原则,确保资金延伸到哪里,制度就覆盖到哪里,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鉴于农业财政政策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在制度设计上,更加注重突出“广覆盖、宽受益、扩影响”,切实增强制度的包容性、指导性和易操作性,使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经得起审计检查和历史检验。
(二)科学公正的资金分配机制。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减少财政资金点对点的直接扶持,下放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权限,不断扩大采取公式法、因素法“切块”下达资金的规模,赋予地方更大的灵活度和自主权。进一步完善“竞争立项、专家评审”机制,在评审标准设置上,降低对市县财政投入的要求,更加注重考量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引导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改进重点水利项目预算安排方式,按照项目投资70%—80%的规模安排当年预算,剩余20%—30%的资金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地方资金到位情况等,留待明年预算安排,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切实增强省级调控能力。
(三)快速安全的预算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基础工作前移+因素法分配+资金直拨到县+县级报账提款”的预算执行模式,在加大因素法、公式法分配资金力度的同时,将明确到县的资金全部通过专户直拨到县,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在途时间,提高资金到位效率。与省直各农口部门签订预算执行责任书,强化部门的预算执行责任主体意识,加强对预算执行的调度分析,确保资金早到位早发挥效益。严格落实预算执行与预算安排直接挂钩的奖惩制度,对预算执行快的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预算安排规模,对分配难度大、预算执行慢、配合协调不畅的专项资金,不再增加甚至减少下年度预算申请规模。
(四)实用高效的资金整合机制。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将原来分散设置的16项省级水利资金整合为水资源配置、农田灌排、水利防洪减灾、水利现代管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工程”,将5项农业科技方面资金整合为农业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莱芜市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2013年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7项,将资金使用的投向、环节和对象进行整合与对接,合力支持莱芜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重点项目实施为引领,积极搭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指导各地将相关资金聚合起来,组装配套、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切实形成资金合力,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
(五)奖优罚劣的绩效管理机制。按照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绩效管理年”活动总体部署,制定印发了《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将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全部纳入绩效目标管理,并选择8项资金规模大、涉及面广、社会各界关注的专项资金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每一项资金均制定了绩效评价办法,组织开展了考评,下发了考评通报。将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对考评成绩好的市县,加大下年度资金安排规模,对考评成绩不好的市县,减少资金安排规模,真正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地管好用好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责任编辑 陈素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