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安徽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安徽是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四化同步”,对建设美好安徽,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坚持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财政支持体系,充分激发了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结出丰硕果实。
(一)大力支持标准化现代农业设施体系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近年来,省财政加大统筹和整合力度,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以来,统筹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千亿斤增粮规划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多亿元,引导社会资本超过300多亿元,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00万亩,为全省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头三年,全省有两年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全省粮食总产仍然稳定在650亿斤以上,常...
安徽是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四化同步”,对建设美好安徽,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坚持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财政支持体系,充分激发了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结出丰硕果实。
(一)大力支持标准化现代农业设施体系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近年来,省财政加大统筹和整合力度,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以来,统筹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千亿斤增粮规划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多亿元,引导社会资本超过300多亿元,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00万亩,为全省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头三年,全省有两年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全省粮食总产仍然稳定在650亿斤以上,常年位居全国第七,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二是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2008年开始,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投入农发资金24.7亿元、整合涉农资金39.5亿元、引导企业投入180亿元,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44个。为提升示范区建设层次,省政府2010年决定以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基础,开展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省财政累计安排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1.8亿元,全省已建成5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到“十二五”末,全省将建成100个左右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是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1.05亿元,县级财政配套4亿元,按照“突出主导产业、主攻薄弱环节”的原则,集中资金先后支持小麦、肉禽、生猪、酥梨、茶叶、油茶六大主导特色产业发展。
(二)大力支持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业生产方式悄然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省财政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攻方向。一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意见》,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省以上财政专项用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达5亿元,其中2013年超过3亿元。在各级财政的鼎力支持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呈加速发展态势。目前,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万家、家庭农场7000家、专业大户15.4万个。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生产、统一经营等方式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经营。据统计,全省耕地流转17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8.7%,改变了一家一户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更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二是大力培育职业农民。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共投入财政资金8.77亿元,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06万人次,培训对象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服务农民的青壮劳力为主,培训内容以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主,培育一批活跃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一线的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最稳定的群体。
(三)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一手抓专项投入,一手抓资金整合。“十二五”以来,省以上财政安排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近10亿元,其中2013年省级预算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1亿元,跨部门整合2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3亿元,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品基地、生产加工设备更新改造、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以及品牌宣传等。目前,全省共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000多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31家,2013年农产品加工值突破7200亿元,提前两年完成“671”转型倍增规划。在支持方式上,将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情况,作为安排项目和扶持资金的重要条件,不断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经营利润适当向农户倾斜,经营风险龙头企业适当多承担一些。省财政连续十四年支持在上海举办安徽名优农产品交易会,连续四年支持举办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为农业产业资源配置和龙头企业产品销售搭建平台。农业产业化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高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98元,同比增长13.1%,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四)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化支撑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是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安徽省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支持构建符合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运用体系。一是大力支持农业科研。省财政每年安排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校重大课题科研经费5000万元,支持在农业领域开展重点技术攻关。近年来,全省重点突破的皖北小麦高产攻关、江淮中部稻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江淮平原农牧复合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研项目,经过示范推广,已取得重要成效,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二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二五”以来,全省共有90多个项目被财政部和科技部列为全国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扶持资金4740万元;筹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4亿元,按照“重点产业、关键环节、重大技术、集成运用、示范推广”的原则,先后扶持农业高产创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土肥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复合养殖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200多个,显著提升了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化水平。三是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136个,进一步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投入资金3.66亿元,支持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保障基层农技推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有经费,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5%。
(五)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全省统筹各类项目资金30多亿元,着力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大力支持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省财政积极强化政策举措,加大统筹力度,大力支持农技推广、农业生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强化农业机械化服务能力建设。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5亿元,补贴各类机具86万台(套),2013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机服务组织借势蓬勃发展,全省共有农机合作组织2368个,成为全省粮食机械化生产的主力军。三是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201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落实试点资金6500万元,在凤台、庐江等6个县(场),探索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卖”全程一体化的农事服务,着力破解当前“谁来种田、怎么种地、如何增收”的现实问题。据统计,6个试点县(场)共扶持服务组织100个,为13万户农户、76万亩农田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
责任编辑 刘慧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