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分税制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搞好财政工作?我们认为应该是:“打好一个基础,突出一个中心,建好一个机制”。
打好一个基础,就是要集中精力加强财源建设,为全省财政经济的较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财政收入增幅较高。从“七五”以来到1993年的八年中,财政收入从16.97亿元增长到56.5亿元,年均增长近5亿元。但是,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贵州仍然是一个农业基础脆弱、工业基础落后、财力基础贫弱的边远少数民族省份。再加上近年来各种刚性增支因素增加过猛,致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要使我省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财源建设,把财源建设摆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倾斜政策和措施,巩固现有财源,努力培植新的财源生长点。
围绕这个目标,各级财政部门要从单纯算帐的框框全面跳出来,用更多的精力抓好财源建设。要进一步转变理财观念,增强生财、聚财意识,从单纯的“分蛋糕”转变为集中力量“做蛋糕”。
根据我省的实际,抓...

在分税制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搞好财政工作?我们认为应该是:“打好一个基础,突出一个中心,建好一个机制”。
打好一个基础,就是要集中精力加强财源建设,为全省财政经济的较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财政收入增幅较高。从“七五”以来到1993年的八年中,财政收入从16.97亿元增长到56.5亿元,年均增长近5亿元。但是,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贵州仍然是一个农业基础脆弱、工业基础落后、财力基础贫弱的边远少数民族省份。再加上近年来各种刚性增支因素增加过猛,致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要使我省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财源建设,把财源建设摆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倾斜政策和措施,巩固现有财源,努力培植新的财源生长点。
围绕这个目标,各级财政部门要从单纯算帐的框框全面跳出来,用更多的精力抓好财源建设。要进一步转变理财观念,增强生财、聚财意识,从单纯的“分蛋糕”转变为集中力量“做蛋糕”。
根据我省的实际,抓好财源建设,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一个地区、一个县应该发展什么样的财源项目,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善于发现那些有生命力的财源生长点,逐步走出一条“多点起步,重点扶持,形成规模,效益显著”的财源建设路子。二要坚持效益原则,把能否增加财政收入作为衡量财源建设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加看入库”的观念。
在财源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财源建设工作不仅要抓当前,更要立足长远。二是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真正做到用速度保证效益,以效益衡量速度。三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的关系,在强调整体推进的同时,又必须突出产业、地区等方面的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实行非均衡推进。
突出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增收节支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在各种刚性增支因素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没有一定比例的财力增长,下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然而,如果我们不在增收的同时,从严控制支出,搞好节支工作,那么收入增加得再快,也难以保证各方面的支出需要。如果说搞好财源建设是进一步推进财政发展的必要前提,那么增收节支则是我们在整个财政工作中必须紧紧把握的中心内容。
围绕增收节支,应该搞好两个结合:一是把强化税收征管与从严控制支出相结合。在税收征管中,要严格依法治税,防止税收流失,坚决堵住税收跑、冒、滴、漏的口子,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在财政工作中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自求平衡的原则。在支出管理上,坚决贯彻“有序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首先保证工资发放和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其次按照农业、教育、科技的顺序安排支出。二是把保证刚性增支需要与支持经济发展相结合。要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在保证各项刚性增支需要的前提下,尽力挤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发展生产,搞好财源建设。
建好一个机制,就是要根据财政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运行机制。为保证财源建设的顺利进行,搞好增收节支,必须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从贵州的实际出发,在严格执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我们将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财政工作激励机制;第一,改革现有的困难补助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激励各地、县努力增收节支,最终达到预算平衡。第二,建立目标奖励。对在财源建设、财政收入上台阶和预算平衡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好的地、县,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