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江西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江西毗邻粤、闽、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由于财力弱,竞争能力差,加上没有开放地区的优惠政策,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承受着巨大压力。面对种种困难,我们把压力变成动力,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改革,抓管理,着力发展经济,努力增收节支,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统一认识,不搞赤字
80年代中期,由于我省财力薄弱,致使相当一部分县财政出赤字。财力的紧张,使一些必要的生产建设和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有些地区甚至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直接影响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江西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从实践上深刻地认识到财政赤字的危害性,同时采取措施,教育各级干部树立紧日子紧过的思想,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并开展赤字危害性的讨论。通过讨论,全省上下统一了认识:要不出赤字,必须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
我们在坚持“量入为出”、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是:(1)编制预算时,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打赤字预算;(2)收支预算如有差额,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增收节支措施,做到预算收支平衡,不留硬缺口;(3)年度预...
江西毗邻粤、闽、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由于财力弱,竞争能力差,加上没有开放地区的优惠政策,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承受着巨大压力。面对种种困难,我们把压力变成动力,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改革,抓管理,着力发展经济,努力增收节支,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统一认识,不搞赤字
80年代中期,由于我省财力薄弱,致使相当一部分县财政出赤字。财力的紧张,使一些必要的生产建设和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有些地区甚至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直接影响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江西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从实践上深刻地认识到财政赤字的危害性,同时采取措施,教育各级干部树立紧日子紧过的思想,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并开展赤字危害性的讨论。通过讨论,全省上下统一了认识:要不出赤字,必须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
我们在坚持“量入为出”、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是:(1)编制预算时,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打赤字预算;(2)收支预算如有差额,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增收节支措施,做到预算收支平衡,不留硬缺口;(3)年度预算确定后,一般不再开减收增支的口子;(4)执行预算时,收入力争超收,支出严格控制在批准的预算之内,收入如有短收,要相应调减支出预算。与此同时,我们对一些年初不打赤字预算、年终不出赤字确实有困难的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一是对人均财力很低的贫困县,省财政进行纵向调节,即根据其实际困难,在年初给予一次性补助借款,进行适当扶助;二是以此为条件,对其提出不得出赤字的严格要求,如果出赤字,上级财政一律不补,调度资金不借,自己负责,自行消化。我省从1989年实行这个办法以来,效果是好的。赤字县和赤字金额逐年减少,1991年消灭了赤字县。3年间有3个县消化了历年赤字,成为结余县。
培养财源,加强征管
培养财源,增加收入,是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七五”期间,我们在财力许可范围内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并为县乡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从而初步形成了从农业到工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全民所有制单位到其他所有制单位的多层次的财源体系。具体做法是:(1)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后劲。“七五”期间全省通过减税让利或列收列支返还给企业的税利达20.8亿元,财政融资12.8亿元。如对江西汽车制造厂,采取了退还3年的所得税、2年的增值税等措施,使这个企业不仅“起死回生”,而且成为江西名列前茅的税利大户。(2)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扶持发展棉花、蚕茧、烟叶、甘蔗等经济作物,实施了“鹅鸭工程”、“蚕桑工程”等一系列农业总体开发项目,一举改变这些轻工业原材料靠调进的局面,并培养了财源。(3)大力发展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城乡个体工商户。1991年来自这方面的财政收入达11.75亿元。(4)积极引进外资,创办“三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5)狠抓县乡财政收入上台阶。省财政通过借给生产发展资金,提前预拨补助款等扶持办法,一手抓收入大县上台阶,一手抓补贴县减补摘帽和贫困县脱贫,全面推动财源建设。1987年到1991年,省财政在这方面累计投入资金25930万元,全省县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4.3%,超过全省财政收入递增12.3%的幅度。
在增加财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税收征管,着重从体制上和征管制度上,大力调动县乡聚财积极性。省财政决定从1989年起将屠宰税等11个小税种划给县(市),以上年为基数超收部分省不参与分成。1990年又提出全省各级乡镇财政都要实行收支挂钩,采取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把乡镇财政支出的增长建立在财政收入的增收基础上,促使乡镇关心和加强征收管理。1991年又在余干县实行乡镇财政所代征农村零散税收的试点,效果显著,该县“七五”时期财政年年赤字,累计赤字达1405万元,1991年全县财政增收410万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部分乡镇代征零散税收增收112.7万元,占增收总额的27.5%,当年财政收支实现了平衡。农林特产税的征收,改以市场分散征收为源头控制办法。1991年有6个县的农林特产税收入超过农业税收入,全省收入跨越5000万元的台阶,比上年增长38%,农林特产税收入三年翻了二番多。
节减支出,减轻负担
节减开支,减轻负担,是平衡财政收支的重要措施。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1)改革价格补贴和支出管理办法,减轻财政负担;(2)对有收入的事业单位,以其收入抵顶一部分财政拨款,对能回收的财政拨款实行有偿使用,减少财政支出;(3)积极参与编制委员会的工作,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的增加,控制行政事业费的膨胀;(4)精简会议文件,加强对修理费、旅差费和邮电费的管理,节约公用经费开支;(5)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减少财政开支。这些措施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0年江西省行政管理费人均支出4396元,比全国地方人均支出5304元低20.7%。特别是在改革价格补贴方面,从1986年开始,相继取消了酒精、小化肥、小钢铁等项补贴,调整了肉禽蛋菜、生活用煤、煤气等价格,压销了平价粮,放开了议转平粮食的价格以及改变肉价补贴发放办法等,共增收减支24900万元。现在,江西省除居民定量口粮外,所有商品价格均已放开,取消了补贴。具体做法:一是对货源比较充足的平议差价不大的商品,如肉、禽、蛋和食用油等,及时放开价格,同时给职工、大中专学生和优抚对象发生活补贴。二是对某些工业品在帮助企业发展生产,提高产品档次、经济效益的同时,取消补贴。如1989年在取消猪皮开剥补贴的同时,省财政筹措一部分间歇资金,以低费率借给制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弥补财政减少的价格补贴。三是在确定企业承包方案时,适当照顾某些产品的价格补贴。如在核定出版局和江西日报社承包方案时给予适当照顾,同时取消中小学课本、新闻纸价格补贴。四是粮食压销,改变价格补贴发放办法,消化了国家新出台的增加价格补贴的措施。如1989年国家决定提高稻谷收购价,增加我省价格补贴支出3亿元,为了平衡财政预算,我们采取措施,压议转平粮食8.2亿斤。肉价补贴由粮站按城镇居民人数发放改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按职工人数发放,工种粮的价格补贴通过向企业收取粮食专项基金等办法解决。江西省的财政收入比较少,这几年所以能平衡,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价格补贴几乎全部甩掉,财政负担减轻了。
留有后备,确保平衡
留有后备,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确保平衡的重要防线。我们在安排预算时,要求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一定的预备费,并明确规定上半年不能动用,下半年确实需要时才能动用,以应付不可预料而又必须开支的支出,扩大财政平衡的余地。要求各地、市、县每年根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不断自行补充预算周转金,增设财政专项周转金,省财政不再增拨,补充的数额和比例,在确保预算正常执行的情况下,根据本地财政收支规模等具体状况而定。设立财政专项周转金,扩大财政的后备力量,用于支持和发展生产建设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省预算周转金和财政专项周转金都增加很快。
紧缩省级,放活县乡
近几年,我们一方面加强省级预算收支管理,增强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又对县乡从体制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增强“造血”功能。1986年赣州地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省财政对该区上缴省8%的体制分成全部免交,五年共免交6434万元。1987年,对资溪等18个边际贸易县放宽了政策,给予了适当的政策优惠。1987年中央财政向我省的借款,省财政对补贴县和贫困县都给予了照顾,减轻了这些县、市的财政负担。为了调动产粮县积极性,、1989年提高了省内粮油调拨经营费标准,此项政策使产粮县得到2200多万元的好处。近两年,新出台的增加收入措施大部分留给了县市,增加的价格补贴支出大部分由省财政负担。由于省对县市在体制上、负担上放得比较活,进一步调动了县乡增收积极性。1991年财政收入超4000万元的有22个县(市),其中亿元县(市)有赣州、樟树、南康、丰城等4个;17个补贴县摘帽,减少补贴2830万元;所有县(市、区)当年收支平衡。1991年乡镇财政收入超100万元的有226个,占乡镇总数的12.2%;全省乡财政收入101627万元,占县级财政收入的33.6%,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2.7%。
健全管理,严密监控
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税务、金库与财务相结合的,分层次的多向监控机制,确保财政收支预算的实现。建立本级预算,及时登记预算指标的追加、追减,严格分清本级、待分配和上级追加专款等部分,以此控制对下级预算的追加,保证本级调整预算的准确,并为计算结转经费提供准确依据。建立分地区、分部门、分单位的收支预算指标,以此按月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如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财政预算部门及时掌握地区、单位预算指标,作为拨付地市调度款和办理收入退库、预算拨款的依据。年度终了,财政预算部门和税务、金库、财政业务部门要进行清理、对帐,认真核对收支数字并做到准确无误,使财政预算执行与预算相吻合。
回顾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财政工作要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努力搞活经济、开辟财源,才能从根本上振兴财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