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湘鄂西地区在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各业务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建立包片扶贫责任制,同时,还特别注意发挥财政这个综合部门的职能作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财政部门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他们从自身做起,注重抓了三个方面:
一、抓资金筹集。在扶贫工作中,资金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筹集必要的扶贫资金,吉首市财政部门采取了三条措施:(1)压缩行政和非生产性开支,从有限的市、乡财力中挤出部分资金,支持扶贫工作;(2)充分发挥乡财政部门的作用,筹集、安排、用好乡镇自有资金和农村闲散资金;(3)采用财政贴息办法,吸引一部分银行贷款。1985年吉首市财政部门通过以上措施,共筹集支农资金438万元,支持了1876户种植专业户,3987户养殖专业户和48家乡镇企业,为发展全市农村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了积极作用。
二、抓资金管理。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吉首市财政部门在积极筹集资金的同时,认真做好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工作。
在资金分配上,力求选准扶持项目。他们通过对全市农村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湘鄂西地区在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各业务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建立包片扶贫责任制,同时,还特别注意发挥财政这个综合部门的职能作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财政部门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他们从自身做起,注重抓了三个方面:
一、抓资金筹集。在扶贫工作中,资金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筹集必要的扶贫资金,吉首市财政部门采取了三条措施:(1)压缩行政和非生产性开支,从有限的市、乡财力中挤出部分资金,支持扶贫工作;(2)充分发挥乡财政部门的作用,筹集、安排、用好乡镇自有资金和农村闲散资金;(3)采用财政贴息办法,吸引一部分银行贷款。1985年吉首市财政部门通过以上措施,共筹集支农资金438万元,支持了1876户种植专业户,3987户养殖专业户和48家乡镇企业,为发展全市农村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了积极作用。
二、抓资金管理。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吉首市财政部门在积极筹集资金的同时,认真做好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工作。
在资金分配上,力求选准扶持项目。他们通过对全市农村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掌握了三镇十一乡的经济状况,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别确定了扶持项目。(1)对市郊乡村,重点扶持养猪、种菜等为城市服务的种养业和以建材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2)对经济条件一般,适宜种植林果和培育用材林的地区,以扶持家庭小果园、家庭手工业和培育用材林为主;(3)对经济条件差,交通闭塞,但草山草坡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以帮助发展家庭小牧场、林业为主,并积极组织剩余劳力的输出。财政部门的这几条措施,促进了全市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1985年市郊吉首乡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了1027万元,处于全州第一位。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太坪乡,虽然乡镇企业发展较慢,但劳力富裕,能工巧匠多,财政部门借给该乡周转金1万元,由乡统一组织劳务输出,1985年共输出608人,当年就收入109万元,占全乡总收入的70%。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完善合同制,管好用活扶贫资金。吉首市对长期贫困,想富而又难以起步的困难户;有劳力、具备生产条件,但缺少资金的贫困户;有种养技术和脱贫门路,稍加扶持就能在短期内脱贫的农户,优先借给财政支农周转金,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并对合同进行公证,使其具有法律效益。在合同执行中,随时进行监督检查,一经发现违反合同的现象,立即进行必要处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1985年全市发放财政支农周转金435.1万元,当年增加产值1392.3万元,盈利260.8万元,增交税收69万元,财政周转金当年收回271.1万元,占到期应收数的85%。
三、抓服务生产,支持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如在扶持生猪生产中,吉首市财政部门的做法是:(1)抓生猪的防疫与治疗,为农户发展养猪业解决后顾之忧。他们安排资金5000元,举办了防疫培训班,并与主管部门一起促进养猪户与当地畜牧兽医站签订“三包一赔”合同(兽医站包治疗、包防疫、包阉割,生猪因病死亡由畜牧站赔偿损失)。(2)抓饲料供应。市财政局安排8万元周转金,扶持发展了4个饲料加工厂,年产饲料2050万斤。加工厂对饲养50头猪以上的养猪户,定时送料上门;对饲养50头以下10头以上的养猪户,在交通要道设点供应饲料。(3)抓销售。为了打开生猪销路,市财政局协同市农委,多次与市肉食公司洽谈,签订了1万头生猪的购销合同,通过抓生猪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了全市生猪生产。1985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8.5万头,出栏4.4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75%。该市万溶江乡小溪桥村农民张正文接受培训后,办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养猪场,年饲养生猪231头,其中母猪12头,自繁的幼猪成活率达98%,出栏187头,年获利5700元,一年就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