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6 作者:迟海滨
[大]
[中]
[小]
摘要:
今年的财政任务和各项增收节支指标能否完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今年的财政收入任务定得比较积极,支出指标也安排得比较紧,要完成这个任务,确实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狠抓“双增双节”运动,引导企业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改善经营管理,在提高经济效益上狠下功夫。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做好工作,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财政收入任务,并严格控制各项支出的增长。我们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积极投身到“双增双节”运动中去,加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完成今年的各项增收节支和财政收入任务做贡献。
一、要紧紧依靠各级党政领导,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财政税收工作和增收节支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与各综合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上海、天津等地财政厅(局),在“双增双节”运动中,同经委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面向企业做工作,狠抓各项“双增双节”指标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的经验证明,财政部门同各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在许多方面是可以协调一致的。当然,由于部...
今年的财政任务和各项增收节支指标能否完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今年的财政收入任务定得比较积极,支出指标也安排得比较紧,要完成这个任务,确实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狠抓“双增双节”运动,引导企业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改善经营管理,在提高经济效益上狠下功夫。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做好工作,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财政收入任务,并严格控制各项支出的增长。我们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积极投身到“双增双节”运动中去,加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完成今年的各项增收节支和财政收入任务做贡献。
一、要紧紧依靠各级党政领导,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财政税收工作和增收节支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与各综合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上海、天津等地财政厅(局),在“双增双节”运动中,同经委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面向企业做工作,狠抓各项“双增双节”指标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的经验证明,财政部门同各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在许多方面是可以协调一致的。当然,由于部门职责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当地党政领导,统一思想,尽快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分歧,是十分重要的。不少地区的“双增双节”运动,所以搞得有声有色,扎扎实实,领导重视是一个关键。如天津市李瑞环市长,亲自带领有关部门的同志,深入到一些大的企业,落实增收节支指标和措施,引导企业算活帐,不算死帐,很快把任务落到了实处。湖南省近三年来,针对过去行政经费超支严重的问题,省政府领导亲自过问,经常督促检查,制定了一系列加强行政经费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使全省行政管理费得到有效控制。重庆市政府对所有计划外开支,确定由主管财贸的副市长“一枝笔”审批,并决定企业用税前利润还贷要经市财政局审查,严格按规定办事。市政府的这些决定,给财政工作以很大的支持,使他们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依靠当地党政领导,是抓好增收节支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做财税工作的同志,要及时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取得他们的支持。有些事关重大的问题,还要请当地党政领导亲自出来协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政、税收和增收节支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要进一步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能不能完成今年的各项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任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在“双增双节”运动中,我们要注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干部和职工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指出,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目前,由于重新提出开展“双增双节”运动的时间还不长,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大手大脚、辅张浪费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全局观念也比较薄弱,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相当普遍。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双增双节”运动的深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各种形式,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重大意义,大力表扬好人好事,揭露各种不正之风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把人们的思想逐步引导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上来,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搞好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得多了。有些地区反映,中央下达的财政任务和增收节支指标比较紧、比较重。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可以说这里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工作方法问题。要算活帐,不要算死帐,要改变过去那种“基数加因素”的算帐办法。要把目标放在挖潜上,客观不利因素要发动职工挖潜消化,不能光算客观影响帐。只有算活帐,才能使我们看到蕴藏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的巨大潜力,才能看到蕴藏在各级干部和职工群众中的极大积极性,才能满怀信心地去组织实现各项“双增双节”任务。
三、要把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上
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生产和流通两大环节,只有抓住这两个主要环节,深挖企业内部潜力,才能实现各项增产节约的目标。搞好企业的增产节约工作,要增产和节约并重。首先,要积极支持企业发展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现在,有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同产品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如果产品质量上去了,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效益是很大的。
其次,要狠抓节约。今年头几个月,105种产品的单耗比去年同期上升的占40%,比历史最好水平上升的占50%,这说明我们对节约重视还不够,抓得还不狠,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双增双节”运动中,我们一定要十分重视降低物质消耗和节省开支的工作。在一定条件下,节约比增产更有意义。其理由:一是节约一般不需要投入,不用花成本,节省下来的物资和费用,就是增加的社会净财富,更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的目的性。二是节约可以增产。当前,能源和原材料等供应不足,限制了许多企业生产潜力的发挥,节约工作抓好了,可以缓解供应不足的矛盾,增加生产。所以,要强调节约工作的重要性。在节约方面,抓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是对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抓企业管理费、车间经费的节约。太原钢铁公司注意抓节约费用开支,1986年仅车间经费就节省了2086万元,人均380元,可见节省费用开支的潜力很大。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双增双节”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上,引导企业学先进,找差距,订措施,挖潜力,把各项增产节约措施变成企业和职工的自觉行动。这样,我们的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要处理好深化企业改革与增收节支的关系
深化企业改革是实现增收节支的重要保证。目前,在一部分大中型企业中,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项工作搞好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调动企业和职工增产节约的积极性。所以,各级财政税务部门,一定要十分关心和重视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工作,积极参与这一改革,主动提出改革方案或建议,使这一改革能够健康地发展。姚副总理在今年四月的一次会议上曾明确指出,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在利改税的基础上,按现行的财政体制进行自费改革,要吸收同行业、同类型企业参加评估,基数要定得合理,不能再让税让利,不能挖中央财政。要防止包‘肥’不包‘瘦’,防止企业承包后多得的利润,过多地转到生活消费上来;要注意‘以丰补歉’还要注意与以后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相衔接,不至发生过大的抵触”。
财政部党组根据姚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对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在利改税的基础上进行;二是不能再让税让利;三是要坚持按现行财政体制进行自费改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无论试行哪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都要按照姚副总理讲话的精神办。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不仅要讲远期经济效益,也要讲近期经济效益,使这一改革的每一步都能体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种效果,要同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增利,二是国家增收。只讲企业增利,不讲国家增收,是不符合中央有关精神的。如果大家都能按照姚副总理指出的“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四句话来办,就不应存在要国家让税让利的问题。有的认为,承包企业实现的利润,依法征税,企业超过承包目标按合同应得的好处,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地方用自有财力解决是关了中央财政的“闸门”,开了地方财政的“口子”。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由地方自费改革,是根据目前我国财政状况提出来的,不坚持这一原则,就会影响国家预算的执行。各地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五、要加强税收征管,防止财政收入的流失
搞增产节约运动,一定要把落脚点放在增收上,不能只讲增产不讲增收,更不能只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越权减免税收。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在促进企业增产增收的同时,切实加强税收的征管工作,堵塞各种“跑、冒、滴、漏”,防止财政收入的流失。目前税收的漏洞不少,有的拖欠,有的偷漏,有的该收没有及时收上来,有的随便减税、免税,特别是零星税收漏得更多。对于这些问题,各地税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尽快研究解决,把该收的钱,及时、足额地收上来。各个企业也要增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积极地、主动地把该上交国家的收入及时、足额地上交国库。
当前,还有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一些地区乱加价、乱集资、乱摊派的问题比较严重。有些企业把加价收入放在预算外,不列销售收入,逃避向国家上交税利;有些协会、学会以各种名义向企业要钱,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国家收入的大量流失。各地对凡未经国家批准的加价、集资,以及各种摊派,都要及时进行清理整顿。对企业随意加价的收入,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