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地处鄂东山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只有450万亩,大致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市财政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把农村财源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利用资源优势上。在具体运作中,大刀阔斧地调整种养结构,推动耕地经营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农业开发由单一耕地经营向山水资源开发转变。在稳定以粮棉油为核心的基础财源的同时,推进了以多种经营为重点的群体财源和以乡村企业为主体的骨干财源发展。
一、主攻特色产业,把握农村财源的建设重点
1.巩固粮棉基础。一是支持“良种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市县两级原种、良种繁育体系,使粮棉油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目前,该市的蕲春“珍米”、黄州“东坡玉粒”和黄梅香稻先后在国家级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进入“中国名米”行列。二是支持建设“粮食自给工程”和优化种植模式。山区县市结合实施“粮食自给工程”,进行山水田路综合治理,使大批冷浸田、低产田变成了高产高效的“粮仓”。浠水财政筹集专项资金,与农业、粮食部门联手推广水田和旱地种植的10余种模式,扩大了优质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的种植面积,提高了产量和收益。
2.实行规模化种养。一是基地建设上档次。黄冈市每年投入资金3亿多元建设多种经营基地,变零星分散为集中连片,基地总面积达到580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1520处,1000亩以上的330处,5000亩以上的11处,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优势。二是突出重点立支柱。财政重点扶持建设蚕桑、板栗、茶叶、药材、花生、烟叶、蔬菜、水产、牲猪、黄牛等十大支柱产业,为农村税收增长和农民脱贫致富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罗田县重点壮大板栗、桑蚕产业,建成板栗基地55万亩,1998年总产超过4000万斤,位居全国第一;建成桑园10万亩,蚕茧总产1100万斤,位居全省第一。英山县重点支持茶、桑、药、栗的发展,全县经济作物40多万亩,其中茶园10.5万亩,年产干茶1400万斤,系列产值2.2亿元,提供税收3000万元,成为全国茶叶产业基地示范县。麻城市扶持饲养黄牛24万头,黄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 3家,系列产值过2亿元,成为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三是综合开发创特色。罗田财政结合基地建设,把山水资源建设成绿色财源,其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惊险雄奇的自然风光逐渐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连年大幅递增。
3.壮大龙头主体。一是围绕特色建龙头。黄冈市采取内联外引的办法,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外向度高和带动面大的龙头加工企业。其中产值过千万的80家,企业集团10家,系列加工产值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罗田财政重点扶持的茧丝绸集团,依托大别山区30万亩蚕桑基地,联合企业20多家,拥有总资产7.6亿元,被列为全国66家农业产业化集团试点之一。蕲春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药材、药品、药膳、药酒、药具等系列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二是资本运营壮主体。财政部门引入资本运营机制,把股份合作、兼并扩张和租赁拍卖等形式应用到山水资源开发和产业化经营之中,打破了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建成股份制农业企业2万余家。红安县花生制品集团公司以土地和场地为依托,吸引资金、技术和劳力参股,外联杭州娃哈哈集团,内联10万花生种植农户,1998年实现产值过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三是提高质量创名优。财政部门积极筹资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英山财政近两年投入专项资金1300多万元,购置名茶制作机械286台套,使名优茶生产率达50%以上。
4.完善市场体系。一是调动多方力量建市场。财政部门联合有关单位多途径筹集市场建设资金,每年用于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市场的资金达3至5亿元。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672个,年成交额80亿元,其中过亿元的22个。二是培养营销队伍闯市场。为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财政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制订促销政策,促进了纵横交织营销网络的形成。英山县常年有500多名专业营销人员、万余名茶农活跃在销售第一线,建立了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主体、以个体茶商为主力、以行政事业干部为辅助的三支销售大军,提高了英山茶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三是发挥名人效应激活市场。财政部门积极协助举办各种节会,把自然资源利用与人文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市场空间。英山县巧打文化牌,在1999年4月第8届茶叶节期间接待中外客商1500多人,签订茶叶合同1060万斤,交易额过2亿元。蕲春县1998年举办的第8届药交会成交额3.5亿元。四是建设服务体系壮市场。财政积极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预算安排8600名编内人员经费,完善乡镇畜牧站、农技站等7大服务机构,形成了五级服务网络。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大力扶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使80%的乡镇街道硬化,90%的乡镇基本配套广播电视、文化卫生、幼教福利和电站水厂等服务设施,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为繁荣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强化服务观念,转换财政支农方式
1.强化科技服务,提高投入效益。黄冈市财政部门由单纯的财力投入转移到财力和科技投入并举,把提高产加销环节的科技含量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内容,使科技进步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上升到44%。一是利用媒体宣传科技。罗田财政筹资40多万元,牵头拍摄两部科教片,编写《农村实用技术问答》、《农事科技日历》等书籍资料6.7万册,编印《罗田科技报》18.5万份,全部无偿送给农户。二是增加投入推广科技。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支持农业、科技部门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课题攻关,目前已普遍推广桑园管理的立体种植和叶面施肥技术,板栗栽培的喷硼、嫁接技术;茶叶生产的无性繁殖和名茶制作技术,药材种植的品种优化和采集加工技术等,提高单位产量20%到40%。一批乡镇企业通过与知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实行技术联姻,在开发新产品、应用新工艺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三是引进科技人才。先后聘请科技专家400多人,每个支柱产业都有知名专家教授作技术指导。对贡献突出的,各级财政都安排专项资金予以重奖。
2.强化管理服务,净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强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建立了项目论证、资金调拨和使用监督的制约机制,特别是对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水利、道路建设资金,实行投放“四有制”、核算“四专制”、回收“四联制”和考核“四审制”,并定期公开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使资金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二是加强了乡镇企业和村级财务的管理。市财政部门除每年定期培训乡镇企业财务人员和分管领导外,还直接参与村组财务清理、审计和检查,推行企业年审、村账乡管和村务公开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秩序大为改观。三是理顺农村税费征管秩序,减轻农民负担。清理和纠正了按人头、田亩平摊税收的错误作法,联合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对少数单位向农民乱收、乱摊、乱罚的行为进行了公开处理。
3.强化促产服务,树立典型示范。1998年,市直财政干部多次到团风县投资投劳,支持建设10万亩高标准林果基地,科级以上干部还对口帮扶1-2个贫困户脱贫致富。罗田县各基层财政所建有示范基地48个,面积1.3万亩,每位干部都有结对帮扶的科技示范户。浠水县财政局组织干部试办高效农业小区,每亩收益近两万元,吸引农户自发建设基地,仅一年多时间,大棚蔬菜基地即由200亩发展到1250亩。示范基地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拉动了农民对财源建设的投资,1998年黄冈市农村集体对财源建设的投资达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农户投资14.41亿元,增长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