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公务用车制度如何改革?保定市为我们提供了试点引路、循序渐进、省钱廉政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沿袭多年的公务用车制度原本是为方便办公、保证公务、提高办事效率而制定的,然而,公车消费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其初衷却大相径庭。公车消费成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致使一些人以车为荣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小车越买越多,越买越高级;公车私用、化公为私成了普遍现象;公车消费也给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对此,群众意见很大。为了杜绝公车消费的负面效应,探索改革之路,河北省保定市财政局率先在全省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试点。
1998年10月,改革试点首先在共青团保定市委进行。该单位只留1辆车作为接待用车,其余2辆由财政局变价处理,并将借用的两名司机退回原单位;单位工作人员乘车费用实行“定额补助、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的管理办法。此方案可有效地节约财政开支。该单位原有3辆车,每辆车年燃油费、修理费、过路过桥费平均以3万元计算,加上司机一年的工资、差旅费、补助费等各项费用,3辆车每年支出约13万元。车改后,该单位全年干部职工乘车补助开支3.4万元,保留的接待用车及一名司机年开支4.5万元,只需支出8万元,可节约经费近5万元。
此项改革试点方案一出台,即在保定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深入了解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可程度,当年底,市财政局在市直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共有54个单位赞同改革,其中有27个单位表示愿意立即参加改革。
1999年,市财政局在总结团市委公务用车改革试点经验、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该市实际,又增选了市妇联、市直机关工委等5个单位继续进行试点。
从2000年1月1日起,保定市财政局借鉴全国其他地方公务用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对以往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修改、充实和完善,在原有6个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文化局等17个单位进行试点。23个参加车改的单位原有车辆全部上交,由财政局集中拍卖、调剂使用或者封存,司机由各单位妥善安置,财政每年核拨1万元作为接待租车费用,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归己,节余部分可随个人乘车补助一并分配;较大的车改单位经批准可保留一部接待用车,但单位干部职工不得无偿乘用接待用车;对在职在岗干部职工乘车费用实行“定额补助,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的管理办法,由财政局按每个人所担负的工作而不是按级别制定补助标准,补助资金随单位工资发给个人,超支不补,节余归己;禁止个人向下属及其他关系单位无偿借用车辆或摊派、转嫁费用。
公车改革向来被人们看着是难捅的“马蜂窝”,弄不好会祸及全身,保定市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副市长钱晓钟深有体会地说:“保定市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拮据,收支矛盾十分尖锐。财政收入总量在河北省排第3位,可人均财力却排在倒数第3位。近几年来,在收支矛盾尖锐、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在支出管理上,抓重点、抓难点,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抑制了支出的不合理增长。但人、车、会等重点支出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漏洞很大。长期以来,车辆经费开支逐年上升,始终是行政事业支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几乎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于是,公车改革就这样被选为保定市节约支出的突破口。”财政局副局长康爱民为我们算了一笔细账:“近年来,市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经费采取定额补助的管理办法:除市里五大领导班子和公检法特殊部门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每年每部车核定经费1万元。但各单位公务用车费用大大超出这个数。一部新车20余万元,按常规平均使用5年更换,每年折旧费4万元,每辆车配1名司机一年的工资、补助、差旅费等1.5万元,燃油费、修理费、保险费、过路过桥费等3万元,一年下来1辆车的费用少说也得8万多元。缺口怎么办?有的单位无奈只好挤占办公经费,转过来又向财政申请专项经费,以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有的用预算外资金弥补车辆经费不足,造成车辆经费开支过大;有的向下属或其他单位转嫁费用,增加了下属单位的负担。”
公车消费猛于虎,改革势在必行!不可不改,也不能一下子全改,保定市在探索中做到了循序渐进。这项改革,不但触及个人利益,同时又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其运行效果如何?试点单位持什么态度?人们能否接受?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从市财政局提供的一份非常翔实的材料可以看出:实行改革的23个单位原有车辆38辆,改革后,单位留用16辆,其余上交财政,可节约油修等费用98万元。收回车况较好、能正常行驶的汽车13辆,调剂给缺车单位6辆,可节约购置费用约72万元;公开拍卖7辆,可回收资金28万元。车改后,只留用了16名司机,可节约22名司机工资、差旅费、行车补助及临时司机工资共计30万元。扣除按标准发放的干部职工乘车补助及接待费用开支92.4万元,全年实际减少开支约135.6万元,大大节约了财政资金。
对于这项改革,保定市直工委负责同志道出了自己的感受:车改前,我单位有4辆车。4辆车就好像4个催命鬼似的,整天追着要钱,加油要钱、上保险要钱、修车要钱。财政局核定的经费只有4万元,而我们一年至少要花13万元,我天天在为车筹钱遭难。这还不算,车少领导多且车况有好有坏,领导之间为坐车闹意见是经常的事,干部职工有事用车不能满足也有怨言闹情绪。公车改革后,这些烦恼都没有了,我们只留1辆接待用车,谁用谁掏钱。公车改革意义太大了。一是政治上克服了因公车消费带来的腐败现象,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二是经济上省钱,我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合起来一年车补才4万元,比以前大大节约了开支。三是方便了办公,再也用不着天天为车去操心费力,外出办事在街边一伸手,什么样的出租车都有,要上哪儿就拉哪儿。四是减少了矛盾,各自有自己的乘车补助,怎么花怎么用是自己的事。
同样,在市妇联,一提“公车”二字,负责同志就倒了一肚子苦水:我到妇联工作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车的问题,来要账的没完没了,什么修车费、购件费、加油费等等,天天为找钱东挪西借,结果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没有清静的日子;干部职工反映车难坐、司机脸难看、事难办,各种矛盾一大堆;因车况不好,途中抛锚,耽误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上级领导对我们很不满意。车改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以前办事等公车、靠公车、没有公车不办事甚至因为公车耽误事的情况再也没有了;将乘车补助包干发给个人,人人有本经济账,既减轻了单位负担,更减轻了财政负担,省钱又方便,何乐而不为?
言语中流露出的,是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前的苦恼和改革所带来的喜悦。这一改,多少年来已弊病百出的公务用车制度被撞击。这一改,使公务用车消费货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新机制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一改,为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
公车改革在我国是新生事物,还处在艰难的探索阶段。保定市车改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短时间内见成效,关键是选择了一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路子。一是采取灵活的策略。既考虑眼前成效又考虑长远意交;既照顾个人切身利益,又以节约经费为目的;既让当官的满意,又让当兵的认可。二是以岗定补,量力而行。完全从工作出发制定各级干部职工乘车补助标准,以现有财力为基础确定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补助数额,而不是把车补当成一种福利,增加了车补的公平和公正,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三是选择试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通过调查摸底,许多单位都愿意进行车改,但保定市采取的是先选择难度较小的单位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扩大范围,逐步推进。这样稳扎稳打,讲求实效,减少阻力和矛盾,避免出现反复,使公车改革呈星火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