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同时,提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财政支持节能减排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惠资金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一、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环境基金的宗旨是通过提供赠款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土地退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臭氧层损耗等领域开展活动,实现全球环境效益。气候变化是我国获得全球环境基金赠款最多且拥有项目数量最多的领域。截至2008年3月,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累计实施项目达29个,获得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和赠款承诺3.9亿美元,还参与了4个全球和区域项目,对帮助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增强了我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能力。我国利用全球环境基金提供的赠款,制定和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显示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对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规划和行动方案以及提供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推动了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与工程的实施。全球环境基金赠款支持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项目”与我国的“绿色照明工程”紧密衔接,提高了我国在照明节电、照明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水平;“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结合我国“建筑节能工程”,对加快我国的供热改革、提高采暖居住建筑的能效影响深远;“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为促进农村沼气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促进了国家能源政策、规章和节能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推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定和实施,还通过明确开发技术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引导企业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开展竞争。“中国节能冰箱项目”设计并推广了我国第一个能效标识,直接推动了《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
四是引进了节能减排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引进和推广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所引进的燃料电池公共汽车技术被公认为零排放公共交通工具发展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对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和清洁汽车技术的应用、减少城市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潜力巨大。
五是推进了淘汰落后生产力和一批重点耗能企业减排。“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在制砖、水泥、炼焦和铸造4个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淘汰落后装备,每年累计节能16.6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41.4万吨。
六是创新了能效融资机制,帮助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能效融资项目”提供了用于促进企业节能的能效专项贷款,通过与银行合作,对正在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企业注入贷款资金,解决了企业“贷款难”问题;“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帮助我国引进和推广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新机制,并为新兴的节能服务企业提供担保资金,促进节能融资市场的形成。
二、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平台,加强我国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项目开发速度不断加快,项目领域逐步扩大。截至2007年底,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1023个CDM项目,预计年减排量逾9100万吨碳当量。项目类型涉及风力发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工业节能、燃料替代、甲烷回收利用、造林等。其中,共有151个项目已在国际CDM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占全球注册项目年减排总量的48.3%。如果我国政府已批准的CDM项目全部注册成功,国家和企业就可以获得150亿美元的资金,可进一步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及节能减排工作。
此外,为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我国碳市场交易机会,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牵头建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建立的基金,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能力建设及相关活动,包括培育国内CDM市场、规范CDM项目管理、引导并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我国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等。
三、利用欧洲投资银行优惠贷款促进节能减排
截至2007年6月,我国共有5个项目使用了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总额近9亿美元。其中2005年签署的首都机场扩建贷款项目贷款5亿欧元。2007年7月,欧投行执董会讨论通过了对华气候变化框架贷款项目,总额5亿欧元,主要用于避免或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并于2007年11月中欧峰会期间正式签署了贷款协定,目前,财政部已会同发改委,正式启动了项目的申报工作。
链接 巴厘路线图
2007年12月3-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3次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3次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应对气候变化盛会,其最大成果是达成了巴厘路线图。
巴厘路线图是在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明显和科学依据更具可信度的新形势下,《公约》缔约方旨在为今后,特别是《议定书》期满后如何深入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具体准备的行动计划。其成果包括:强调了国际合作;把美国纳入行动计划;除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外,还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以及资金等3个在以往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为下一步落实《公约》设定了时间表,要求有关的特设工作组在2009年完成工作,并向《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递交工作报告,与《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完成谈判时间一致,实现了“双轨”并进;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承诺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责任,为绘成巴厘路线图作出了贡献。
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前瞻性研究
无论减缓气候变化,还是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提高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我们应敦促国际社会认真研究如何扩大气候友好型融资问题,开辟有效融资渠道,为低碳和清洁技术的开发和转让创造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融资机制研究,并利用相关研究成果,支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资金体系的设计。尽管财政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加大财政投入等很多措施,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方面作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受到目前的发展水平限制,我们还面临着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对在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精神的原则下,本着需求驱动和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可对应对气候变化开拓新的补充融资渠道进行推动,务实推进有关合作。
五、以国际谈判为平台和契机,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
随着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GEF下各公约多边磋商机制成为环境外交乃至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将在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指导下,利用GEF机制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磋商活动,阐述我国政策立场,宣传中国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体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地位。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