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其中,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是一个具体目标,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主管部门已对退税率与外贸商品种类进行了调整。根据外贸顺差与退税机制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缩小外贸顺差,出口退税机制可能还得改革和完善。但不管怎么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
首先,应避免欠退税问题的产生和积累。出口与外贸顺差的走高势必要求更多的退税补偿,当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时,欠退税又会像2003年之前那样再次产生。笔者想说的是,如果欠退税问题长时期存在,“老账”与“新账”并存积累,会严重影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外贸发展,也有损于政府的形象和信誉,因此欠退税现象应尽可能避免。
其次,不宜增大地方财政的退税负担。2003年前后的经验表明,地方财政分担退税的比例越高,则欠退税就会越多,退税机制运行就不顺畅。因此,在通过调整共同负担机制来缩小外贸顺差时,不宜再增加地方财政的退税比例。
再次,应当优先遵循结构改革原则。在解决外贸顺差问题时,不退税、缓退税、压指标都是不可取的,惟有着力优化退税率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才是行之有效的明智之举。要把缩小外贸顺...
当前,“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其中,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是一个具体目标,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主管部门已对退税率与外贸商品种类进行了调整。根据外贸顺差与退税机制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缩小外贸顺差,出口退税机制可能还得改革和完善。但不管怎么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
首先,应避免欠退税问题的产生和积累。出口与外贸顺差的走高势必要求更多的退税补偿,当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时,欠退税又会像2003年之前那样再次产生。笔者想说的是,如果欠退税问题长时期存在,“老账”与“新账”并存积累,会严重影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外贸发展,也有损于政府的形象和信誉,因此欠退税现象应尽可能避免。
其次,不宜增大地方财政的退税负担。2003年前后的经验表明,地方财政分担退税的比例越高,则欠退税就会越多,退税机制运行就不顺畅。因此,在通过调整共同负担机制来缩小外贸顺差时,不宜再增加地方财政的退税比例。
再次,应当优先遵循结构改革原则。在解决外贸顺差问题时,不退税、缓退税、压指标都是不可取的,惟有着力优化退税率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才是行之有效的明智之举。要把缩小外贸顺差、缓解退税压力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最后,要警惕外贸顺差的虚增。目前,不少国际资本赌人民币升值,借道出口贸易流入国内市场,致使外贸顺差虚增,并加剧人民币升值。基于此,财政、税务、海关、外汇等部门在加强退税管理的基础上,需及时有效地封堵国外资本的投机性流入渠道。
责任编辑 王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