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育经费的需求日趋紧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除了仍感比例偏低之外,效益低是一大突出问题。因此,改进高等教育投资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拨款模式,对于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纵观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高等教育扩张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模式也面临着挑战,改变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困境,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财政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新型的“六位一体”高等教育投入管理模式。
(一)建立投入的多元化机制
首先,要完善高等教育投入评估体系,对高等教育从投入到产出全过程运作管理进行综合评估,为高等教育投入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决策借鉴。在此基础上拓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渠道,确定最佳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并加强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其次,还要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目前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和收费水平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行高等教育学费制度的同时,必须及时建立合理的学费标准。据测算,2003年高等教育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育经费的需求日趋紧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除了仍感比例偏低之外,效益低是一大突出问题。因此,改进高等教育投资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拨款模式,对于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纵观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高等教育扩张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模式也面临着挑战,改变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困境,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财政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新型的“六位一体”高等教育投入管理模式。
(一)建立投入的多元化机制
首先,要完善高等教育投入评估体系,对高等教育从投入到产出全过程运作管理进行综合评估,为高等教育投入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决策借鉴。在此基础上拓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渠道,确定最佳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并加强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其次,还要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目前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和收费水平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行高等教育学费制度的同时,必须及时建立合理的学费标准。据测算,2003年高等教育收费占我国城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7%和73%。现行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较高的原因是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财政投入的速度,高校经费面临短缺,社会、企业、个人对高校投入能力有限,要维持高校的正常运转,目前不得不提高学费标准。因此,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收费应考虑如下因素: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层次、类型、规模和办学年限及不同专业的预期收益等因素,客观、科学地确定办学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建立收费立法制度和高校学费听证会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使学费真正成为财政性资金以外最重要的经费来源。
此外,还要拓宽渠道使高校增加收入。我国高校在吸纳社会投资、捐赠、从社会服务中筹资等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虽然也公布了捐赠法,但目前除实行税前从所得税额中扣除外,没有其他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对高校的捐助。因此,应加强对各种捐赠活动的管理,加强对捐赠意向的追踪、落实、完成和监督,使捐赠能形成稳定的、高效的高等教育投资。同时,大学可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吸引企业资金投向高校。对这些企业政府应适当给予优惠政策。
(二)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拨款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建立合适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对于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缓解经费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建议成立联系政府与高校的中介机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主要职能是为政府评估高校整体财政计划、明确各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运用审查和评估手段贯彻政府政策和落实教育目标、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同时,它本身也应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其成员可由政府官员、教育专家、学者、工商界人士等组成。


其次,引入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依据对高校的绩效考评结果确定拨款规模。一方面可以更合理地分配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资金,同时促使高校重视其社会责任、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绩效评估标准来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绩效拨款模式可以作为政府调控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实施绩效拨款模式前提是有一个合理、公平的绩效评价方案,目前可以借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及教育部2002年提出针对“985”项目高校绩效拨款方案——《高水平大学评价与拨款方案建议稿》来设计我国高等学校绩效拨款的模式。
(三)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对于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衡量,可以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去评价,各因素权重的确定,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委员会来完成。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有关教育资源相对利用效率的发展数据,对我国1997—2005年的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发现,整体而言,我国高等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因此,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和联合办学为辅的格局,在不同模式学校之间展开良性竞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推行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的法人代表地位。
在分配高等教育公共资源时,应树立“效率”意识,引入竞争机制,积极采取措施开展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以及在拨款中引入效率指标,实行绩效预算,促使学校提高效率。还要通过社会评估机构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评估和监督,树立成本与效益观念,避免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加快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四)完善高等教育学生贷款资助体系
从2002年起,财政部、教育部联合设立国家奖学金,每年拨款2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2007年国家出台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2007年下半年安排的经费即达15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95亿元,地方财政约59亿元左右。2008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达308亿元。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和措施都真正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体现“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一是在经费投入上,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在财政投入的分担上,为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倾斜支持。三是在政策导向上,在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四是在资助方式上,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根据各类学校的不同特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五是在责任划分上,中央与地方、各相关部门及学校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完善制度,操作办法简便易行,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 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