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桑植县是革命老区、贺龙元帅的故乡,独具特色的山区资源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山区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近年来,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桑植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了财政投入较少、龙头企业壮大、山区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用昔日养在深山无人识的野生粽叶为山民们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
创收无门 守着宝山过穷日子
桑植县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有近9万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较差。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多靠外出打工、借债过日子,生活极度贫困,脱贫致富成了他们多年来的夙愿。
海拔1500米的五道水镇五峰山村不少村民因条件艰苦纷纷落户他乡,剩下的46户150余人靠种植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维持生计,长期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村集体累计欠账12万余元,村民们靠卖年猪、卖鸡蛋换钱购买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许多家庭的孩子因无钱上学而辍学回家。养猪、养鸡却很少吃肉、吃鸡蛋的苦日子不禁让人想起宋代诗人张俞“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诗句来。
桑植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孕育了丰富的天然粽叶资源,多达20余万亩。作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包装物,粽叶清香浓郁、世人青睐,在日本、东南亚等地格外畅销。可多年来,在山区百姓眼里,粽叶与一般的树叶没什么两样,除了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采摘一点包粽子外,全然不知身边的资源已年复一年白白流失掉,守着宝山却过着穷日子。
财政扶持 小粽叶做成大产业
上世纪9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小小粽叶也能带来巨大财富。桑植县有关部门通过协调育林基金、提供收购资金贷款等措施,积极扶持粽叶开发企业加快发展。各级财政部门也多次深入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寻找和探索扶持之策。桑植县粽叶资源丰富,采摘粽叶不需要任何投入,也不受年龄限制,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学童,皆可尽力而为,对于没有任何本钱的山区贫困农户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并且当地的民营企业康华公司与农户已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县财政部门经过反复论证,认为粽叶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决定依靠丰富的山地资源,合理扶持开发,逐步将天然粽叶打造成边远山区的新兴富民产业。
2004年,随着湖南省将桑植县的保鲜粽叶深加工项目列为湘西地区开发的省级重点项目,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6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把康华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培植,并吸引其他资金投入开发,促进了粽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2005年,康华公司续建3000万把保鲜粽叶加工项目又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央财政投入4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投入200万元,为公司扩大经营规模、开发新产品提供了财力保障。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指导下,省市县财政部门多次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跟踪资金使用情况,并要求康华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资源,瞄准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财政部门强有力的扶持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三赢”局面。近年来,桑植县粽叶产区的五道水、芭茅溪、龙潭坪、河口等18个乡镇共2.3万多农户近9万农民专门从事粽叶采摘加工,每年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康华公司也由最初的个体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年产值4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全国最大的粽叶收购、加工和销售企业。据统计,财政扶持前的2001—2003年,康华公司累计销售收入2253万元、利润162万元、上交税金54万元。财政扶持之后,2004—2006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219万元、利润473万元、上交税金256万元。
张家界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财政部门对康华公司的扶持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带动链条式产业发展的路子。
小小粽叶成了“香饽饽”,订货单纷沓而至,产品供不应求,甚至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粽叶的开发利用,还带动了运输、包装等行业的发展。粽叶脱水很快,采摘后必须及时加工处理,因此,到了采摘季节,每天有大量的各种运输车辆奔跑在公司和各收购点之间,将粽叶连夜送往加工车间。粽叶加工后,需要大量的各种包装物包装外销,又带动了县里包装行业的发展。在财政部门的扶持下,山里的小粽叶逐渐做成了大产业。
农户开颜 喜采粽叶增收致富
目前,桑植县的主产区已高规格建设了保鲜盐渍池和收购点,确保农户当天采摘,当天交货,就近交售;公司采取现场指导、专家示范、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发放资料等方式,提高采摘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农户每天清晨“一根扁担两根绳子”上山,将采摘的粽叶挑下山就近卖给收购点,每人每天平均能挣上80元左右。每年7—9月的采摘旺季,最多时能挣100多元。许多家庭依靠采摘野生粽叶脱贫致富。五道水镇五峰山村漫山遍野的粽叶资源终于派上了大用场,村民们每年采摘保鲜粽叶20多万把,加工干粽叶130多吨,年产值达75万元,每户年收入达到了8000~15000元,养的猪和鸡不但自食有余,而且家家有存款,有新房,有彩电。村民朱秀云全家4人,按他自己的说法,以前家里穷得连买食盐的钱都没有,开发粽叶资源后,两个劳动力采摘粽叶,每年收入超万元。河口乡林光村是有名的特困村,村民们靠采摘粽叶致富后自筹资金结束了无电的历史,又多方筹措资金修通了一条长15公里的进村公路,修建了保鲜盐渍池,年采摘保鲜粽叶30万把,加工干粽叶100多吨,村民人平均年纯收入近2000元。村民郑敦考因家里发生火灾,为此举债近3万元,生活一度限入困境。他抓住机会,干起专门收购粽叶的工作,一年下来就还清了欠债。

在收购点,记者见到两位70多岁的老人,她们天天结伴上山采摘粽叶,每天挣上70来元钱,在她们看来,这一辈子也没想到有这么大的“能耐”。在与刚从山上采摘粽叶回到收购站的村民们攀谈中,记者得知,他们每天天亮上山,天黑下山,尽管很辛苦,但当天就能拿到钱,想到不用再为生计犯愁了,孩子上学也有着落了,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小粽叶不只让桑植县广大农户脱贫致富,还让相邻的龙山及湖北鹤峰等县的农户跟着沾了光。记者于晚上7点多钟赶到龙山县乌鸦乡的收购点,负责人王世平介绍,他2007年与康华公司签订了800吨鲜粽叶的购销合同,从农户手里按每斤1元的价格收上来,当晚就装车连夜送走,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夜里11点多。虽然辛苦,但几年下来,既帮当地百姓解决了粽叶的销路问题,自己也过上了小康生活,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由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起来的粽叶产业既为山里人铺就了致富路,也为城里待业青年、下岗职工甚至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每年有近500名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康华公司找到了用武之地。从桑植酒厂下岗的仇绍权被公司聘为打包工、利福塔乡水洞村残疾人段年全被招为选叶工,他们每月各自收入达到700元以上。五道水镇农户倪珍秀夫妻俩早年到广东的潮州、惠州等地打工,但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只好又回到桑植县。如今倪珍秀到康华公司工作已经3年,丈夫也在县城的建筑公司找到了工作,孩子的学习也能照顾好,成绩提高很快,2007年秋还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倪珍秀还连续三年被评为十佳员工。来自刘家坪乡的熊桂香告诉记者,她以前干农活,家里很穷,穿的衣服和鞋全是亲戚朋友给的,现在每月能挣1000多元,最多时能挣1500多元,买衣买鞋都不用发愁了。
“山美水甜粽叶香,农耕之累世代尝,财政助民圆富梦,绿叶含情唱小康。”走在桑植县大山深处的粽叶产区,一首首歌谣唱出了淳朴山民对党和政府浓浓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