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金国攻陷北宋京城汴梁,太上皇赵佶,钦宗赵恒和后宫王公大臣一道成为俘虏,北宋灭亡。被派出议和的康王赵构在途中被手下立为皇帝,“南宋”建立。作为国家的血脉,南宋的财政可以用一个“乱”字来概括,值得后人借鉴与深思。
财政体制乱
和历代王朝一样,南宋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理财机构,但统管国家财赋的专职机构即户部始终没有将财赋统管起来。秦桧当权时在户部之外另创“南库”,将本属户部管理的部分收入划归南库,成为他个人随意支配的“小金库”。当户部捉襟见肘时,他的南库却“金帛山积”。秦桧死后,这个金库被皇帝占为已有,成为“御前库”。孝宗登基后,又以五百三十贯的本钱创立“封桩库”,自称建此库的意图主要是“上以奉二亲,下以犒军而已”,实际上是又一个小金库。对于皇帝的金库,“宰相不得以式贡均节其出入,版曹不得以簿书勾其存亡”,即皇帝金库的钱物除皇帝外谁也不能过问。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每年结余、各级官员的奉献等都是皇帝金库收入来源。户部没钱,向皇帝借时,必须加息还本,大臣李椿称“朝廷之于户部,遂分彼此,告借之与索价,有同市道”。皇帝所掌金库资金可比户部,孝宗时国家一年财政收支总额约五千五百万緍,而淳熙十年检点皇帝内外桩库积钱四千七百余万緍,其中封桩库有三千余万緍。理宗宝佑四年,为鼓励军队抵御蒙古大军,“出内库银帛犒师,前后出緍钱七千七百万緍,银、帛各一百六万两、匹”,南宗灭亡前三年即度宗咸淳八年,“于封桩库拨金十万两,银五十万两,关子一千万贯,充都督府公用”,可见皇帝小金库钱财之多。历史上皇帝宫内大都有专门理财机构,但皇帝私人的支出和国家财政支出大多数王朝还是统一核算的,很少像南宋那样各成体统,而且皇帝金库数量之巨,历代难及。即使是户部所管财赋也不统一,户部所辖五司,各管各的收入,负责收支总预算的度支官员也难掌握本部所管财赋情况。
在地方,南宋实行由中央为主的集权财政管理模式,盐、茶、榷务均由朝廷在地方设专门机构管理,还在全国设总领所主管军队的财政收支,郡、县等地方官最初也由通判专门负责财赋管理。但各主管部门也是各行其事,户部也管不了。如淳熙三年,南宋派中央官员检查地方财政情况,发现淮东总领所侵盗大军钱粮累数十万,湖广总领所“有别库,别历所收”,也就是地方财政主管部门也设有小金库。
财政收支乱
在收入方面。一是项目多。南宋初国家收入名目有五十二项,后又加十三项。到了地方,又任意加项,有所谓“辞役钱”、“地理钱”、“节料钱”“过都钱”等等,有些项目尽管朝廷已经取消,但各地仍继续收。朱熹任漳州知府时,一次就奏除无名之赋七百万,减轻总制钱四百万,可见一斑。二是随意加重。户部侍朗韩彦古称当时“民间合输一石,不止两石;纳一匹,不止两匹,自正数之外,大率增倍”。大臣朱胜非则讲有的农民“税米一斛有输及五六斛,税钱一千有输七八千者”。三是预收。一些地方官为了创政绩,不仅多收乱支,还提前收。有良心的大臣痛斥“郡县之政,最害民者,莫甚于预借,盖一年税赋,支遣不足,而又预借于明年,是名日借,而终无还期,前官既借,后官必不肯承”。有些地方预借不仅一年,长则几年乃至十多年。四是乱发纸币,强征民田。南宋王朝为了敛财,向社会大肆发行纸币,用新币换旧币,不断贬值收购,坑害百姓,到贾似道当权时,国家信用全无,民穷已极。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他又想出了“公田法”,将全国民户按统一标准(每户二百亩)限田,超出部分由国家强买三分之一充公田,且均用纸币购买或打欠条,然后交给农户高价租种。到后来几乎所有农户的田都被强征。五是收入权分散。各权力部门都在收钱,皇帝的封桩库收、户部收、地方官员收、各总领所收,而户部所收还不如其他库收的多,如四川的财赋收入,最高时每年向户部三司交五百万緍,而向四川总领所交二千五百万緍,是户部的五倍。所有负担,都加于中下户,因此不少农民弃田不种,“官户沦落,十空九空”,官员们为收税赋,“残人之肢体,或坏人之手足,或因微罪陨其性命,或罹其辜而破其家业”,农民、盐民、茶民被逼挺而走险,不断揭杆而起。
在支出方面。南宋的统治区域虽比北宋少了一多半,但其支出却比北宋大得多。宋孝宗对他的儿子说“当今天下财富,以十分为率,八分以上养兵,不可不知”,也就是军费占了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除此之外,南宋朝廷要每年向金国纳贡数十万緍帛,皇帝、太后、皇后还要以个人名义向金国的皇帝、皇后送礼,“皇太后岁遗金主之后亦以万计”。皇帝求天保佑,经常举行祭祀,每次用钱都以千万计。南宋实行分级财政,主要收入都由中央集中,大宗税赋“皆不在州县”,“诸郡赋入甚寡”,可地方财政不仅要养吏、养军队,还要救灾,还要想办法“创造羡余”给皇帝送礼,以求重用提拔,如乾道七年提举官张谭以地方财政结余二十万贯的名义献给朝廷,因此马上被提升一级,“不期年,擢广西通判”。作为统管财政的户部,不仅要管军、官、民用正常开支,还要应付内宫的索取、地方的额外要钱。如孝宗皇帝很喜欢的大臣钱良臣任淮东总领,由于关系特殊,户部每年对此地的预算拨款都比别处多,可他还不满意,常“以岁用不足请于朝廷”。因此,户部常常入不敷支,绍兴十七年赤字二百万緍,到乾道二年来已达六百余万緍。
掌管财赋的官员多而乱
南宋负责理财的不仅有户部,有时皇帝“亲自”抓财政,太师、宰相主管财政,太监也插手财政。派到地方管财政的,有户部的官员,其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能兼职财政,如礼部侍部钱良臣就兼管淮东总领,太府少卿贾似道“湖广总领财赋”,军队将帅也统管过一方财政。在州县,财政是第一要务,“为令者惟知官钱为急”。辛弃疾曾上书痛斥:“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科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整个国家形成了所有官员都想管财理财、人人都在收财用钱的局面。为防止官员理财贪污,南宋对理财官员经常变动,“多则一岁,少则半岁,已徙职而去矣”,致使无人考虑国家财政长远之计,无人了解国家财政真实详情。在南宋,官员犯错一般处理较轻,但如果管财贪污则受罚较重,将不喜欢的官员放到管财岗位上,然后找理由除掉比较容易,因此,一些权臣常以此来打击对手。如贾似道当政时,太府主簿陈蒙曾批评他误国,贾似道便任命他为“淮东总领财赋”,不久便“诬以贪污”,将其罢官抄家。
对于南宋混乱的财政体制及管理方式,孝宗作为南宋唯一想恢复大业、有所作为的皇帝,也曾进行过改革,至今仍不乏可取之处:一是加强对财政的领导。他登基后多次过问国家财政情况,并在中央创立国用司,任命宰相、副宰相为国用使,统管国家内外财赋;二是对南库、封桩库财物进行全面检点清查,并将南库一度划入户部管理范围;三是扩大预算编制参与范围,实行统一报账制,对各级财赋统一账目,规范收支。乾道三年,他下令京城内皇宫人员开支、各部门官员开支由国用房统一负责,地方军队由总领所负责,每月实行报告审批。淳熙三年,孝宗又根据户部侍部韩彦古“整齐天下之账目,外而责在转运司,内而责在户部,量入为出,岁考其能否而为之殿最,州县不得多取于民,朝廷亦不多取于州县”的建议,下令由户部负责先在秀州试点,对州县所管仓库、场物每处建档,“应有收到并条具上供,州用实数,各立项目抄转”,并责成户部委托转运司每半年对照地方上报账目进行一次检查,“如有虚支妄用,本司按劾”,力图纠正财政管理的混乱局面。可惜的是孝宗改革既不彻底,也不持久,他后来倦于国政,把帝位传给儿子,昏庸的光宗视父为仇人,其政治措施也就成了历史。
责任编辑 戴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