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李少民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由于财力所限,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三农”问题依然严峻。
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
笔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调查发现,有些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村边、沟畔飘飞着废弃塑料袋等垃圾物,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村内道路坎坷不平,下雨天满村泥泞,居民出行困难;人畜排泄物处理不当,高温时节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环境;不少贫困村还存在危房现象,与建设新农村的大环境很不协调。除村容村貌方面之外,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绝大多数农村“靠天吃饭”。目前三门峡市常用耕地面积共15.89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5.13万公顷,靠天吃饭成了豫西农民最大的心头之患。此外,由于资金严重短缺,一些本应发挥作用的中小型水库及机井配套设施无钱维修,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灵宝市焦村镇常卯水库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如今仍蓄水数百万立方,因无钱重修提灌站,20多年前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水浇地又成了旱田;该市阳平镇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200多眼机井现在绝大多数都闲置着。卢氏县东明镇境内有一条河,二三十年前曾浇灌过沿河的...
由于财力所限,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三农”问题依然严峻。
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
笔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调查发现,有些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村边、沟畔飘飞着废弃塑料袋等垃圾物,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村内道路坎坷不平,下雨天满村泥泞,居民出行困难;人畜排泄物处理不当,高温时节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环境;不少贫困村还存在危房现象,与建设新农村的大环境很不协调。除村容村貌方面之外,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绝大多数农村“靠天吃饭”。目前三门峡市常用耕地面积共15.89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5.13万公顷,靠天吃饭成了豫西农民最大的心头之患。此外,由于资金严重短缺,一些本应发挥作用的中小型水库及机井配套设施无钱维修,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灵宝市焦村镇常卯水库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如今仍蓄水数百万立方,因无钱重修提灌站,20多年前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水浇地又成了旱田;该市阳平镇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200多眼机井现在绝大多数都闲置着。卢氏县东明镇境内有一条河,二三十年前曾浇灌过沿河的数万亩土地,而现在因无钱维修坍塌的石砌渠道,当地农民又过起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三门峡市农村普遍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也种植一些苹果和烟叶等经济作物。由于粮食价格低迷,农民种粮主要是自给自足;主要用于出售的苹果又因价格滑落影响了农民的投入力度;烟叶等经济作物因缺水而使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展反季节蔬菜、菌类产品及大规模养殖等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与市场需求很不适应。绝大多数农民目前仍是单家独户地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仍多处于盲目地决策和被动地应付状态,缺乏产业化的规模和保护农民利益的群体组织。农民既无资本的原始积累,又无融资渠道,无法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第三产业,更难以增加科技项目的投入,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村公益事业欠账多。三门峡市的许多农村乡无文化站、村无文化室,相当一部分村没有集中、集会场所,绝大多数农民看不到新的报刊,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由于受独特的地质环境影响,或受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或矿山开采污染的影响,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没有保证。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农业人口32.8万,其中饮水不安全人数达17.1万。农村部分中小学残缺不全的教学用具、简陋的体育设施、破旧的桌凳、严重拥挤的宿舍、薄弱的师资力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乡镇卫生院大多设施简陋,医疗水平低,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卫生室。目前至少还有三成以上的行政村未通水泥路,有的“村村通”公路只修到了行政村,远离公路的深山区村民依然行路难。相当一部分乡级和村级公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一部分特困群众没有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已有的保障层次也较低。据统计,三门峡市农村特困群众现有7.1万人,由于财力所限目前只能对其中的1.8万人实施救助,仅占应救助对象的25.2%。
——农民隐性负担重。三门峡市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的显性负担没有了,国家还给了许多补贴,但隐性负担却呈加重的趋势,使农民尚未鼓起的腰包又变瘪了。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国家给农民补贴的绝大部分被上涨的价格给“吃”掉了。据统计,2005年农用化肥零售价比2004年平均上涨25.8%;农膜零售价平均上涨42.1%;玉米种子零售价平均上涨33.3%;农药零售价平均上涨15.86%。据此估算,国家扶持政策给予农民的实惠有78.3%被农资涨价因素所抵消。二是高中及高等教育费用的过快增长,远远超出了一般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支付能力。为了供孩子上学,有的农户债台高筑,“不上大学等着穷,上了大学立即穷”。三是迅速上涨的医疗医药费用导致不少农户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尽管目前不少地方都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但由于国家和地方财力及农民富裕程度所限,筹资不足,保障能力还不够高。在没有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方,“看病贵”更是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2.2%。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其对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市场信息的掌握和运用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大批农民在农村找不到出路,盲目拥向城市成为城市的廉价劳动力。此外,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但尚未涉及“留守农民”的技能培训,农民整体素质不提升,发展高效农业、特色经济困难重重,并由此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动员各方力量建设新农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我们既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又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特别要引导农民朋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同时,还必须动员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政方针,整合支农惠农资源,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近年来,三门峡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村村通”工程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仍存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农民饮水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出行困难等严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投入问题,比如采取财政资金引导、农民集资、社会投资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集中帮助农民办一批新的水利工程,恢复一批已经闲置但仍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维修一批正在使用但隐患重重的水利工程,逐步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全力解决好饮水安全问题,把农民从深受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水的严重危害中解脱出来;继续解决好农村交通道路问题,重点解决“村村通”工程未通达的穷困村及远离公路的深山区农民行路难问题;以财政定额补贴的形式强力推进农村“一池三改”(建造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工程,促进农民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同时达到减支增收的目的。
(二)不断完善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机制。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支农、惠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三门峡市农民年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568元增加到2006年的3435元,实现了稳步增长。但这样的收入水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要发挥好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显然力所不及。为此,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一方面加大中央、省、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县、乡财政也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选择补助、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建立和完善支农投入激励机制,有效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资金投向农业,逐步建立以财政投资为主导,金融信贷、企业投资、吸引外资、民间资本等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同时要重新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源,凝聚支农合力,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扶持培植了湖滨果汁、灵宝果品集团、阿姆斯果汁、龙飞生物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能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以及产业政策上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引导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牵引力和拉动力,让农民从产业化的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按照村民自治有关原则,重新启动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由于国家财力所限,绝大多数农村又没有集体积累,相当多的村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债务,河南为减轻农民负担又暂停了“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因而使农村公共产品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真空,如农村水利设施维护、道路维修、垃圾处理等没有经费保证,许多该办、能办的事儿也拖了下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会上曾经指出:“农民自愿通过劳动积累在村里为自己办事,应该允许和鼓励。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农民不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光靠国家包不了,也办不好,还得在广大农民中提倡艰苦奋斗。”因此,应适时启动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办法,通过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有一个大的全面的改善。
(五)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近年来,三门峡市十分重视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仅2005-2006年就多方筹措资金419万元,通过“阳光工程”等方式共培训农民1.46万余人。但这样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杯水车薪。为此,各级政府应积极整合城乡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逐步把应急的短期培训转变为注重素质教育的中长期培训,把单纯技能培训转变为综合技能与素质的培训,培训经费列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确保逐年有所增长。建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乡级文化站、村文化室列入财政转移支付扶持范围,并在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尽快将高中和职业中专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给农民子女以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对接受深造、并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助学补贴;对取得一定技能资格的在劳务输出、创办企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或政策优惠,鼓励农民不断提高技能素质。
(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门峡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0个,成员5800余户,资产总额2.6亿元,成员户均收入5670元,对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相对于全市47.11万户农民来说,这样的规模显然过窄、过小。当前农村单家独户、一盘散沙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仍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弱的根本性原因之一。要扭转这一局面,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引导农民成立包括生产经营、消费、销售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种类型的农民协作组织、产品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或股份合作组织,鼓励农村服务性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把农民由单纯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者引导为以出售商品为主的商品生产者,切实解决农民单家独户小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脱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为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操作平台,为加快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优良、和谐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 王文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