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财政干什么?湖北省京山县财政局的答案是:用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打造阳光效益财政,全力支持与服务新农村建设。2006年,该县按照扩大公共财政阳光覆盖农村范围的要求,在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基础上,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财政服务“三农”质量,全力担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老演员”扮演“新角色”
“以前上门是收提留,催税款,大伙看见绕道走;现在上门是发补贴,送政策,村里哪个不喜欢。”春节前夕,湖北省京山县曹武镇曹武村一组村民张大斌拿着存折从该镇农村信用社一次性领到3个月的低保救助金后,深有感触地道出他对新型财政干部的印象。据介绍,今年1月,京山县财政共拨付430万元资金用于对3万特困户进行春节物资慰问和各项救助金的提前发放。这些资金都在春节前及时打入农村特困群体的个人“一折通”账户。
从2005年开始,分布在京山县14个乡镇的“农税大厅”被换上“财政服务大厅”的牌子。在这里,村民们可以咨询涉农政策,可以上网查询自家粮食补贴明细,甚至还可以看看报纸,和四乡八邻的乡亲们聊聊收成……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业税取消,围绕新农村建设,乡镇财经所的服务职能正悄悄从“收入监管型”转向“惠农服务型”。
2004年至今,京山县农税局和乡镇财经所全力发挥职能优势,连续三年担负财政涉农补贴的发放重任,通过“一折通”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9000余万元。2005年底,全县200多名财税干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走村入户,参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制度的政策宣传和医疗基金征收工作中。一年多来,全县累计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1117.36万元,补偿参合农民42.4万人次。到去年12月底,全县参合农民比上年33.04万人增加5万余人,参合率达到88.4%,增幅达13%。
2006年9月,以“为政府理财,为农民增收”为己任的京山县农村财政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原农税局)。新机构赋予该局直接参与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发放以及负责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的相关职能。该局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发扬能征善战的“农税”精神,“老演员”扮好“新角色”,为服务“三农”再立新功。
“四化”催生现代农业
“山上栽板栗,山下挖渔池,庭院产香菇,屋后有水田。全年多种经营纯收入可达到3万多元。”京山县杨集镇农民张良国满怀喜悦地盘点着自己山上山下的产业。
近几年来,京山县财政局积极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与放大效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农田水利建设效益化、农业耕种机械化等“四化”建设。2006年,全县共筹集支农资金7971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基础,项目为载体,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业链,带动全县十多万农户谋发展,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提升。截至2006年底,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2.47亿元,同比增长4%,增加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70元,同比增长8.64%。
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京山县现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培育国宝桥米、富水白花菜、常家洞有机茶等40多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50万亩。正在冲刺中国名牌的“国宝桥米”自去年吸纳本地6家粮食加工企业组建湖北国宝桥米集团以来,年生产大米规模达到36万吨,销售收入达10亿元。
与此同时,该县还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工作思路,组织技能培训让农民知识化。2006年,全县培训农民工611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1817人次,安置农村零转移农户560人。截至2006年底,共有8.2万农民在外务工赚钱,5.2万余名农业科技能手在家发展致富,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3.7%,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6%,年收入达7亿多元。
农田水利建设高潮迭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效益突显。2006年,全县改造中低产田10.0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6.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1.8万吨,比2003年增长11.14万吨。财政部、省财政厅分别确定京山县为全国和全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后,以新市镇高岭、四岭和鄢河三村为支农资金整合核心示范区,整合投入资金597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四大建设”,重点提升京山优势桥米产业发展规模与经营水平。
京山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农机社会拥有量45万千瓦,机耕、机整率达70%以上,小麦机收率达85%,水稻机收率达80%以上,名列全省第2名。两年来,县财政共发放农机补贴150.08万元。
财政阳光照农家
2007年春节刚过完,大批的农民工开始打起背包涌向城市,而在京山县宋河镇发水河村却是另一道风景:“两栖”农民邓咏梅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地赶着到镇青龙制衣公司上班,与她同村的几个姐妹也在镇上的工厂里做工,年收入可达2万元。“现在农业税取消了,只要有技术,人勤快,到哪都能增收。”邓咏梅深有感触地说。
据介绍,促使农民工转变观念在家门口打工,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该镇的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给附近村民提供了家门口打工的机会。该镇现有的26家企业中,常年从业人员有5600多人,而吸纳的本地农民工就有5400多人,每年可为他们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
近年来,京山县围绕“工业主抓骨干、农业主抓龙头、商贸主抓旅游”的思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县域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8.7%,去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3.4亿元。3年内,全县地方可用财力累计增加1.04亿元,用于解决城乡低保、改善民生、夯实发展基础的支出占66.97%,财力分配向社会弱势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再投入倾斜,全民共享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建立。
经济发展了,如何让人民特别是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呢?京山县财政局长蔡树华认为,新时期财政工作目标是积极推进财政改革,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截至2006年底,全县农村特困救助对象在经过几次扩面后,达到1.13万人,建成通村公路达550.45公里,245个行政村村民踏上“水泥路”;农村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在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14个乡镇95%实现广播电视传输同步以及电话、手机通信畅通;农村客运候车棚、停车点达60多个;作为国家商务部核准的首批“万村千乡”工程建设试点县,全县共完成100家农家店的建设改造任务。和谐温暖的公共财政阳光让京山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 石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