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符宝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三河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河北省三河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全市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了财政收入规模的跳跃式增长和收入质量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8.3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5.05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8.3%上升到9.5%。人员工资、基本办公经费等维持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更多的财力被用于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可用财力等重要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支持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财政部门深入分析全市财政经济形势和自身的发展潜力,找准职能定位,加大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低成本信用资金,2003—2005三年累计筹措建设资金9.3亿元,并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7亿元的大额授信,有力支持了农村“双通工程”(通自来水、通水泥路)、农田水利设施、市域路网改造以及东市区广场、街区、道路改造和西市区优化引资环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2006年,又与国家开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偿资金3.4亿元,并整合财政...
近年来,河北省三河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全市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了财政收入规模的跳跃式增长和收入质量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8.3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5.05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8.3%上升到9.5%。人员工资、基本办公经费等维持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更多的财力被用于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可用财力等重要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支持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财政部门深入分析全市财政经济形势和自身的发展潜力,找准职能定位,加大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低成本信用资金,2003—2005三年累计筹措建设资金9.3亿元,并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7亿元的大额授信,有力支持了农村“双通工程”(通自来水、通水泥路)、农田水利设施、市域路网改造以及东市区广场、街区、道路改造和西市区优化引资环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2006年,又与国家开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偿资金3.4亿元,并整合财政信用资金和财政预算内财力,共投入近5亿元,实施了交通、电力、供热、水利等19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确保了燕郊迎宾路北延、鼎盛东大街拓宽改造、南出口改造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顺利实施,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内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外部优化企业投资软环境。一是运用高科技发展基金和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累计投入8360万元支持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扶持了汉王制造、冀东水泥、福成五丰、神威制药、富士星光、通力电池等重点企业。二是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收费、罚没收入与单位支出脱钩,消除收费、罚款的利益驱动因素,改善涉企收费秩序。投资组建了东、西市区两个治安巡逻队和流动人口管理机构,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三是建立市直和燕郊开发区两个涉企收费中心,将120户重点企业纳入涉企收费中心集中管理,统一签订收费协议,免除部分行政性收费,降低现有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
为解决各种经济类型的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于2003年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到目前注册资金已由当初的2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担保能力达到5亿元以上。仅2006年就为华新科达印刷、福尔生物制药、福成集团等18户企业提供了累计担保金额1.12亿元。通过贷款担保,这些企业均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营状况明显改观。在提供贷款担保前,福尔药业的经营因没有流动资金已陷入停产境地,在为其提供累计1000万元的贷款担保后,企业又重新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8408万元,实现利润1049万元,上缴税金484万元。亿丰伟业纸业有限公司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为其提供500万元的贷款担保支持后,企业二期投资顺利完成,2006年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实现利润超过670万元,企业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根据统计,在贷款担保的扶持下,这些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23亿元,增加税收1320万元,累计增加就业922人。
切实转变理财观念
资产与资金并重,完善了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近年来,市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清查了75个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清理出土地面积1432亩,房屋面积约14万平米,已划转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总价值2.2亿元。加强财政内部业务流程管理,及时登记、随时掌握各部门新购入资产情况,规定各部门在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必须经市政府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载体,明确市政府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中重大事权的管理范围,对有好项目的闲置资产进行转让,转让过程中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开拍卖,仅2006年就取得资产收益1412万元。同时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封闭管理和闲置资产的调剂、公务用车集中配给、报废资产公开拍卖等制度;实现了对土地、房屋等资源性资产的有效管理,清理闲置土地面积1378亩,房屋建筑物面积7.9万余平方米;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载体,履行出资者职能,对关停企业资产由政府统一收购,整合利用存量资产4.8亿元争取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
投入与节约并重,完善了以建设资金管理、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绩效监督机制。将建设项目管理作为财政支出管理的重点,严格履行政府审批、财政投资评审、工程招投标等程序,坚持按施工合同及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的作用,凡符合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条件的各项支出,必须履行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程序。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实现了财政对投入的大额资金全程跟踪问效,2003年以来累计节约财政资金近1.4亿元。
效率与安全并重,完善了以国库集中支付为手段的财政资金安全封闭运行机制。按照资金性质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工资实行财政集中统一发放,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和大病统筹基金全部列入财政统一扣发范围,由国库直接拨到社保基金专户,减少资金在途时间,实现财政资金的安全封闭运行。一系列举措累计增加可分配财力4.8亿元,并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
财政资金更多惠及“三农”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减负增收两手抓。仅2006年,三河市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达到1.6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农村生产发展方面的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和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几年来,财政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资金累计超过1.44亿元。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免除农业税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2400万元。认真落实好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4年补贴资金超过1500万元。
三河自2005年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县),运行两年来,已经从起步之初逐步过度到制度完善、操作简便、程序顺畅的阶段。截至目前,全市合作医疗资金支出880万元,受益人群达到4.49万人次,累计结余达到957万元,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效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此外,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80万元,建立健全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机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济、五保户财政供养、义务兵优抚等四项制度普遍推行。2005年,财政还投入资金146万元,启动了文明生态村建设。每年安排1300余万元,用于保障村干部工资和村级办公经费,促进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稳定了农村干部队伍。
完善公共服务 提高保障能力
随着实力的增强,财政在以支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统筹调控、重点突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市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将近4亿元,全面实施了财政供养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加大对企业在职和退休职工社会保险的补助补贴力度,促进了“三条社会保障线”覆盖范围的扩大和保障能力的提高。
为维护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贫困人群利益,累计安排资金1.66亿元,基本解决了关停企业下岗职工安置补偿问题,保证了救灾救助、扶危济困和城市困难家庭取暖补贴等支出需要。
以启动农村集中养老工程为标志,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先后投入资金672万元,对现有农村五保户供养服务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改建、扩建两所设施完备、服务规范的高标准敬老院,使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目前已有260名老人入住敬老院安享晚年。
以免除全市小学生学杂费为核心,健全了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投入资金621万元,用于免除小学阶段的学杂费补助,对小学公用经费采取财政集中支付、教育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小学教育经费的支出管理。同时将全市所有中学的财务核算上划,统一由财政集中支付中心管理。累计安排资金2.7亿元,完成了12所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
加大对医疗防疫保健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新建了疾病防控中心,对市医院病房楼建设给予财政贴息。安排资金820万元,改造7所乡镇卫生院,改善农民就医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用于农村卫生室建设补贴资金100万元,农村卫生室防疫补助资金50万元,完善了农村防疫保健体系建设,提高了农村的防疫保健水平。
摄影 刘正永
责任编辑 石化龙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