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严于龙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一段时间来,国外特别是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和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尤其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率数据表示怀疑,认为在全世界经济一片低调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似乎是太高了,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对此,国内经济界一些专家出面进行了反驳,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是真实的,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双方看法差距如此之大,究竟谁是谁非呢?作为一个有10多年统计工作经历的统计人,在此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用感觉得到的数字可以证明感觉不到的GDP增长速度的真实可靠性。一是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金融资产的大幅度上升。最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7%,都明显高于西方国家个别专家预测的增长2%或负增长水平。近5年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3.9%,居民金融资产大幅度上升,比同期GDP名义增长速度快6.8个百分点。收入和金融资产的增长是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不可能有收入乃至居民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二是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最近5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17.2%,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三是外...
近一段时间来,国外特别是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和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尤其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率数据表示怀疑,认为在全世界经济一片低调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似乎是太高了,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对此,国内经济界一些专家出面进行了反驳,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是真实的,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双方看法差距如此之大,究竟谁是谁非呢?作为一个有10多年统计工作经历的统计人,在此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用感觉得到的数字可以证明感觉不到的GDP增长速度的真实可靠性。一是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金融资产的大幅度上升。最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7%,都明显高于西方国家个别专家预测的增长2%或负增长水平。近5年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3.9%,居民金融资产大幅度上升,比同期GDP名义增长速度快6.8个百分点。收入和金融资产的增长是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不可能有收入乃至居民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二是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最近5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17.2%,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三是外贸和出口大幅度增长。最近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达12.0%,出口年均增长也达12.0%。四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已经连续执行了近5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前4年累计增发国债5100亿元,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中国GDP增长速度无论如何不会是西方国家个别专家所说的负增长水平。
第二,中国的统计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与国际标准接轨。1985年,我国统计部门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1993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取消传统的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在逐步向最新国际标准——联合国1993年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转换,与此相适应,统计调查范围由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统计调查方法也从全面行政报表的方式逐渐向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过渡。
第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是科学的,其调整符合国际惯例。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对来源于各方面的各种类型资料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基本计算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价和不变价计算方法。人们会发现,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不一样,这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有个不断向客观性、准确性调整的过程。首先是初步估计过程。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先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28日发表在《中国统计公报》上。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一般在第二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至此,工作还未结束,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如我国在1995年利用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过一次重大调整。
第四,为达到统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国家统计局采取了若干有效措施。一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以全面报表为主,基层单位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到国家统计局。这种调查方法涉及单位多,需要大量统计人员,有限的资源无法保障对其进行必要的统计技能的培训,因而基层统计资料的准确程度相对差些。抽样调查涉及的单位少,需要的统计调查人员相对较少,统计部门有能力对其进行统计技能培训,从而能够提高基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目前,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城乡住户调查、价格调查、1%人口调查、规模以下工业等统计领域都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二是采用超级汇总法。为了避免统计调查数据在层层汇总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国家统计局对一些重要的基层统计报表采取了直接汇总的方法,比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等抽样调查数据已经采用了这种汇总方法。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虚报、瞒报、拒报或干扰统计数据等统计违法现象进行查处。这些措施对于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性,维护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第五,中国官方统计得到了国际机构肯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银行曾对中国官方统计数据产生过怀疑。世行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官方统计虽然进行了很多方面改革,但基本概念依然深深扎根于传统体系,基本调查范围仍主要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基本调查方法仍然采用的是全面行政报表的方法,因此世行开始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90年代末,随着中国统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向世行正式提出了取消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要求。经过双方深入磋商和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考察后,世行认为,中国的统计体系是比较健全的,中国统计人员和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世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今后世行在其出版物上公布中国人均GNP时直接利用中国官方数据进行计算,并且每发表数据前都征求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意见。
第六,国内的一些怀疑部分原因是对统计的误解。经常听人们说现在有些企业存在两本会计账,统计数据如利润指标、产值指标就不准,某些地区粮食产量、人口指标等也是严重虚报,于是,顺理成章地怀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不准,这其实是对现行统计调查方法存在误解。即便存在这些现象,对国家统计局全国数据的真实性也不构成威胁。因为会计和统计不完全是同一体系,会计两本账一般不影响统计数据;统计数据一般不跟税收挂钩,影响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内在动力不足;全国数据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个体数据得到统计法保密保护,不对外公布;全国数据一般采取超级汇总,不是单纯地由基本单位上报的数据简单加总,也不是由省市县逐级汇总,跟地方政府的政绩不挂钩;全国数据汇总后,还需要比较评估,有些数据还需要用典型调查进行验证、修正等等。总之,全国统计数据的汇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理解,甚至误解。
第七,统计数字真实可靠但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说中国统计数字是真实可靠的,并不是说完美无缺。任何一个国家要做到国内生产总值数据100%准确都是不可能的。尤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又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之中,统计体系也正在从适应传统体制向适应新体制的转换过程之中,完全搞准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实属不易。中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基本反映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隋况,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核算工作,提高数据质量,使之更好地接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力争实现官方统计标准与国际接轨。今年4月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后,基金组织的公布标准公告栏网页首次实现了以英语发布最全面的中国统计数据,标志着我国统计系统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预见,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工作将以此为契机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统计数据质量无疑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