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不久召开的浙江财政改革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对浙江财政改革发表评论,并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浙江财政改革的成功,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也为推进全国的财政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其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硬道理:浙江财政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陈共教授认为,浙江财政改革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利益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制度,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浙江农村经济发展。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企业税金、利润指标居全国第一;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4%;县域经济GDP占全省GDP的60%;乡镇工业占全省工业的80%;乡镇企业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2%;农民收入54%来自非农业。浙江农村经济建设取得如此大的成果,与财政改革密切相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何盛明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浙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浙江政府不直接参与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项目,将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为浙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干了政府应该干的事,而且还干得比较好。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始终围绕市场思考工作,这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利。浙江财政改革在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当中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综观浙江经济发展,其经济主体是非国有经济,政府没有直接去投资某个项目或办某个生产型企业,而是潇洒地置身于市场之外,减少了包袱。比如杭州,改革初期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包袱较多,转制后,在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财政也在两个轮子的关系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
规范化:浙江财政改革的灵魂所在
原财政部部长、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刘仲藜说,“两保两挂”、“两保两联”等,实际上是一个分配问题的改革,是采取一个比较好的机制来规范分配关系,目的是消除寻租现象。搞财政,规范制度非常重要。制度化,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制度的形式对行为进行规范,浙江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中国人民大学高培勇教授认为,浙江是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的先行者。早在1994年翁礼华厅长就首次提出了预算改革模式,揭开了预算改革新的一页。浙江财政改革通篇渗透着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容,即通过制度建设来达到规范的目的。无论是“四两拨千斤”、“两保两挂”、“两保两联”、预算改革,还是政府采购改革等都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减少人为因素。浙江财政改革的主要经验中,其灵魂所在就是规范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浙江财政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个人的物质利益,只要业绩上有表现,就给予奖励,用制度保证了业绩目标奖励。例如,允许财政收入增长和个人奖励挂钩,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他一些地方也在搞改革,但没有这一条,改革多年也未见明显效果。涉及个人利益分配问题是当今社会最复杂的问题,浙江这方面处理得很好,奖励措施的透明和分配制度的规范是很重要的前提。没有这个制度前提,情况可能会截然不同。可见浙江在规范的公共选择轨道上、在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上做了生动的探索。
创新:浙江财政改革的核心动力
浙江财经学院张学凯教授认为,浙江的财政改革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创新,“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创新,“四两拨千斤”的调控创新以及规范、公开管理的制度创新等等。正因为有创新为动力,才促进了整个浙江理财思想的转变和财政管理工作的突破。
“省直接管县”是一次管理体制的创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白景明研究员说,我国人口多,区域广阔,为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政令的畅通、区域间的政治协调,设置了五级政权。但财政运行有自身特点,对于一个省来说,若依靠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来确定各级领导层面,会阻碍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影响财政正常运行。因此,浙江在财政管理体制上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财政上实行三级领导体制,保留省、县、乡三级,行政上仍然是五级。这一举措没有突破“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原则,同时还照顾到财政运行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别。实行省直接管县,市级财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财政,实现了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全国而言,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人为本”:浙江财政改革的重要思想
中央财经大学姜维壮教授认为,“以人为本”这句话不仅浙江说,过去苏联也说过,就是给高奖金、高工资,调动人民积极性,但为什么苏联不行,而浙江能行呢?根本还在于浙江的“以人为本”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他们真正为了自己、为了这个单位、为了这个地区、为了国家,把力量放在创造先进的技术、掌握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上,把国家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而苏联则不同,特权阶层收入越来越高,广大劳动人民工资越来越低,对立越来越尖锐,对党的信任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同样都是“以人为本”,但方向、原则、目标不一样,造成后果也不一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振一研究员认为,“以人为本”理念抓住了约束与激励兼容的核心问题,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安排得好,就会把个人利益融合到集体利益中。浙江的“两保两挂”等政策就是用利益约束,用利益激励,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激励与约束对称。大家都是发自内心想为地方经济发展、财政发展而奋斗。这里似乎并未涉及个人利益,实际上个人利益已经融进了地区、公共利益之中,这种动力是健康的、正常的。浙江的成功关键在于正确地处理了利益关系,这是体制的核心。
新突破:浙江财政改革的意义不可低估
张学凯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迫切要求财政理论的创新。但现在我们在讲财政理论课时,基本上是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因为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财政理论。而浙江财政改革,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例证。浙江财政改革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理论,并在实践上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姜维壮认为,浙江财政改革的成功经验证实了财政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对财政高度重视,我们也一直在探讨财政能不能在市场经济下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浙江财政工作者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教条主义,也不搞形而上学,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先进的经验综合起来管理财政,特别是体现了浙江特有的人文素质。这么一个模式,这样的经验,非常宝贵,用事实验证了我们可以管好市场经济,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确实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文根据专家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