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是一个山区小县,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较小,属典型的财政“贫困县”。分税制改革之前,省里对像磐安这样的贫困县和部分欠发达地区,一般采取“收入全留加补助”,或“先上交后补助”的财政体制。这一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是“三个摸不透”:一是省财政厅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贫穷程度摸不透;二是贫困地区一年到底能从省财政厅得到多少钱摸不透;三是县一级财政当年收支能否平衡摸不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县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保平衡的积极性。从1995年开始,浙江省财政厅陆续在全省25个贫困县和欠发达县推行“两保两挂”财政体制,使贫困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近年来,我们结合磐安实际,贯彻省财政厅“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思想,转变观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磐安特色的财政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集中财力保吃饭
几年来,我们按照“一保吃饭,二要建设”的财政支出原则,正确处理好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一是财政毫不保留地兜底亮相,让县各大班子成员全面了解财政的家底,从而统一思想,和衷共济。各方由以前的不大了解、不够关心变为共同重视、关心、支持财政工作,逢会必讲财政工作,并带头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积极实行经费包干,反对铺张浪费。二是实施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统一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对公用经费和专项资金推行统一支付制度;对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标,合同管理;对财政负担的人员工资委托银行代发,以确保国家公职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三是参照省财政厅的做法,率先推行了乡镇财政“两保两挂”体制,并将乡镇财政“两保两挂”管理列入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实行经济工作“一票否决制”,提高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科学理财的积极性,扶持和引导乡镇财政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四是改革人事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格控制机构和编制,鼓励军转安置人员及志愿兵自谋职业,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实行公开招考。会议经费实行财政统管,小车经费从严控制,通讯费用定额包干,参观、考察事先审批。五是按照“预算内资金保吃饭,预算外资金补吃饭”的理财思路,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实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政府所有,财政统管,绩效考核”的管理体制,加大了政府的调控力度,集中预算外资金,弥补预算内经费缺口,为平衡财政收支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县从1995年起,已连续七年实现了地方财政收支综合平衡,并累计消化历年财政赤字368万元。
二、着眼长远促发展
发展经济、涵养财源是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我们树立了牢固的生产观念和发展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在农业方面,始终把农民减负增收作为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财政杠杆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增强基础财源。从2002年起,免收农村教育附加、农业特产税和优扶款,仅此一项就可减轻农民负担近千万元。在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引进、选育和推广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提高了种子的科技含量;重视示范作用,建立了一批粮食、食(药)用菌、茶叶、中药材、水稻制种、高山蔬菜、经济林等示范基地,做大农业支柱产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走出了一条“生态富县”的经济发展之路,还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县”。这几年,县财政每年投向“三农”的资金都达2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工业方面,摒弃过去“靠减税让利、放水养鱼来发展经济”的思路,把规范执行税法与发展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用足用活国家税收政策的同时,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壮大支柱财源。设立技改贴息专项资金、企业创品牌奖励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对企业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奖励50万元;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获得市级知名商标的,奖励1万元;通过国家质量体系标准认证的,奖励0.5万元。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做优、做大、做强产品。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培植了一支优势骨干企业,社会贡献率逐年提高。此外,尝试走异地开发之路,在金华经济开发区创办了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通过几年努力,园区工业总产值已达到4.37亿元,税收3788万元。在社会事业方面,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和“谁受益,谁出钱”等原则,分清哪些事业应由政府办,哪些事业应由社会办,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求所得”的原则,引进资金,盘活存量,滚动开发,带动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我县教育布局调整就是通过“优化结构、盘活存量、提高效益”的办法解决的,既节省了投资,又避免了重复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益。通过改革,促进了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兴财源活力逐步增强。
三、拓宽思路搞建设

近几年,我们难中求进,拓宽思路,始终坚持“适度举债,超前投入,效益还债,自求平衡”的建设方针,学会了“多条腿”走路,以项目来争取资金,用项目来带动发展,形成了财政、社会、业主等多方投入机制,逐步解决了交通、通讯、用电、用水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财政投入上确定了“三优先、三缓”的原则。“三优先”就是急需的项目优先,在建的配套项目优先,基础设施、科教项目优先。“三缓”就是能缓则缓,未上暂缓,消费性的延缓。暂缓的重点是要杜绝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首长工程”。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县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事业每年都办了几大实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县城建设中,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实施了文溪综合治理和新过境公路等一大批项目,通过老区改造、新区开发等途径,提高了县城品位和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地生财,以路聚财,以城建城,滚动开发”的思路,综合效益比较明显。
我县自1998年推行乡镇财政“两保两挂”体制,特别是实行经济工作一票否决制以来,乡镇领导抓经济、谈财政的多了,图形式的少了,跑市场寻项目的多了,找县长要补助的少了。领导带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经济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乡镇财政也随之有了根本性好转。财政赤字面由1997年的80%下降到2001年的5%,20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综合平衡,并累计消化历年财政赤字237万元,为乡镇财政逐步摆脱困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县财政收支逐年稳步增长,2001年,财政总收入14099万元,比1994年的2382万元增长了4.9倍;地方财政收入7581万元,比1994年的1171万元增长了5.5倍;财政总支出19472万元,比1994年的5013万元增长了2.9倍。按照省对我县“两保两挂”管理体制的要求,连续七年实现了地方财政收支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