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浙江省的财政改革,将人本思想渗透到理财机制的每一个环节,以激励为主,以调动人的潜力为核心,使改革更易推进且富有成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旨和广博的文化关怀,这是浙江财政改革最值得总结和肯定的地方之一。
浙江的财政改革有一个情非得已的初衷。财政厅长翁礼华在1992年初上任时,面临的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外人看浙江,都道是文化之邦、富庶之地,但不知富地也有贫困县,而因有了富作参照,贫县会更显得局促。况且富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概念,钱不够用是个共同的话题。当时的杭州市政府,包括省财政厅本身,都有一段时间因缺钱而无法按时发放工资。机关单位要钱,领导批条子要钱,贫困县更是专人住省要钱,财政厅长成了最缺钱的人。
如何改贫困为富有,化无为为有为,变要钱为生财?省财政厅的领导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其潜能难以估量。但要在竞争的氛围中,在外界压力之下才能激发其潜能的发挥。
因此,省财政厅的领导从一开始,就透过一系列乏味的数字,把财政改革的注意力定格在操纵数字的人的身上。从财政的角度来看,人至少有三类:纳税人、征税人和用税人(管理者)。在这三类人中,征税人和用税人起着主导的作用。从人文的角度,针...
浙江省的财政改革,将人本思想渗透到理财机制的每一个环节,以激励为主,以调动人的潜力为核心,使改革更易推进且富有成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旨和广博的文化关怀,这是浙江财政改革最值得总结和肯定的地方之一。
浙江的财政改革有一个情非得已的初衷。财政厅长翁礼华在1992年初上任时,面临的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外人看浙江,都道是文化之邦、富庶之地,但不知富地也有贫困县,而因有了富作参照,贫县会更显得局促。况且富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概念,钱不够用是个共同的话题。当时的杭州市政府,包括省财政厅本身,都有一段时间因缺钱而无法按时发放工资。机关单位要钱,领导批条子要钱,贫困县更是专人住省要钱,财政厅长成了最缺钱的人。
如何改贫困为富有,化无为为有为,变要钱为生财?省财政厅的领导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其潜能难以估量。但要在竞争的氛围中,在外界压力之下才能激发其潜能的发挥。
因此,省财政厅的领导从一开始,就透过一系列乏味的数字,把财政改革的注意力定格在操纵数字的人的身上。从财政的角度来看,人至少有三类:纳税人、征税人和用税人(管理者)。在这三类人中,征税人和用税人起着主导的作用。从人文的角度,针对人的本性、动物性进行分析,人虽是万物之灵,却仍有动物性,会受利益的驱动,会趋利避害。利益驱动有两种:一是你给他实际利益;二是你想办法去发掘他自身的潜力来为自己创造利益。前者是消极的,人会越来越“懒”;后者是积极的,促使人们千方百计创造利益,由此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如何设制政策才能真正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省财政厅针对不同的层面制定出不同的激励机制:
1.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来改变贫困、增加税收
一是对贫困县市实行“两保两挂”的财政政策。此政策不是以单纯扶助为主,而是从积极的角度激发人们的潜力去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利益。把原先贫困县固有的“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传统模式变为“会干活的孩子多受益”。对于贫困县来说,首先要解决工资发放,保证正常运转,才能使干部职工有安全感,才能使领导干部有余力去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经济。而“两保两挂”政策首先就明确以上年补助为基数,在增长的基础上给予奖励。这就使贫困县解除了后顾之忧,而全力考虑盘活资产,挖掘潜力,加快发展经济。也使县市财政管理者们进一步意识到,要想脱掉贫困帽,就不能继续“等、靠、要”;要想多得到省里的扶持,就必须把自己的收入抓上去,要完成中央“两税”收入,要搞好财政收支平衡。这使得财政不再仅仅着眼于应付发工资,而真正承担起当家理财的职责,制定相应措施去调动纳税人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挖掘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培植新的税源。
二是对一般县市实行“两保两联”的政策和对亿元县市实行收入上台阶政策。此政策定位为鼓励先进,突出“自我价值实现的理论”,而不搞“劫富济贫”。浙江财政改革鼓励先进加快发展的策略让县市长们明白,为要充实财政的“小盘子”,就要壮大经济的“大盘子”。由此带来县市理财观念的“三大转变”,即由过去单纯的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并重;理财重点由单纯的国有、集体企业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多元产权主体;理财范围由过去单纯研究财政财力转向研究全社会的财力。正是由于用政策的杠杆调动了财政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做到了赋权力于制度,还财政于政府,浙江经济和财政的增长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以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来减少支出
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浙江财政减支政策由于增加了奖励的内容,就使预先料想的难度减轻了。机关行政经费支出居高不下,且增长势头强劲现象令所有主管财务的领导头痛。浙江财政再一次考虑人的利益驱动,采取了“抓大放小、包奖结合”的定额包干制度。让单位自行订立因地制宜的财务报销制度,全年经费节余部分,50%用于干部福利和奖励,50%转入次年的共用经费;经费管理成绩卓著的给予专项奖励,变一家理财为多家理财。仅此一项,1993年后的3年中,仅省级机关的行政开支就节约了2000多万元,接下来的两年又节约了1000多万元。而省级机关人均收入却因此增加了5000多元。浙江的减支政策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从人本角度看,一是改革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速度宜缓不宜急,幅度宜小不宜大;二是改革之先就要让人们看到改革的前景,这样人们才乐意跟从配合;三是尽可能减少既得利益的受损。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加以科学利用,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用创造出的额外效益弥补为既得利益不受损的支出,从而大大降低了改革的风险。
3.提高管理者理财水平和财税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使改革得以成功推进
改革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前无榜样可效仿,还需随时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时候,改革政策的执行者如何应对复杂局面,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难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让县市长走上财税的讲台,就是让决策的关键人物懂得聚财、用财之道,成为真正的理财专家。财政厅每年组织召开“两保两挂”会议、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市)会议,这是县(市)长们交流理财经验最好的场所,如何做大生财的盘子,明确聚财的路子,理清理财的法子,配好管财的班子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更多的触动、更多的启迪、更多的激励和更多的创新,就在切磋中逐渐成熟和完善,成为下一年工作思路中新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批的领导理财能手也就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财政厅还组织对全省的财税干部进行全面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以全面提高工作效益作为推进改革的保障。
4.时时敲响廉政的警钟,建立规范的制度,是对干部人性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改革成果的悉心维护
财税部门是许多人羡慕的位置,也是充满了风险的位置。浙江财政在抓改革的同时,也侧重于抓各项制度建设。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接待费开支规定》、《交通费包干规定》等10多项制度和规定。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节省了大量的行政办公经费,也规范了经费使用办法,大大减少了随意性和贪污挪用的可能性。同时,用文化理念营造廉政建设的氛围,用传统名联教育干部职工,“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而提醒某些官员不要贪赃枉法,以免身陷囹圄,则引《咏炭》联以告诫,“一味黑时就有骨,一到红时变成灰”,起到启人于混沌,棒喝于迷惑之功效。从更高的层面上保护了干部,也从更高的层面上维护了改革的成果。

张振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