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关礼:充分发挥现代财税体制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中的职能作用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关礼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1/09/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的“九个必须”根本要求,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广西各级财政部门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现代财税体制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基础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西篇章贡献财政力量。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持续增强重大战略保障能力


立足已确立的预算管理制度主体框架,完善预算决策机制和程序,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编制全过程,增强对自治区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

着力将财政资源“统起来”。持续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衔接,将依托行政权力和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各项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全面纳入预算管理,依法依规将部门和单位取得的各类收入纳入部门或单位预算。持续推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和地区探索建立公物仓,按规定处置不需使用且难以调剂的国有资产,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

着力将预算支出标准“建起来”。在落实国家基础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公共服务状况、支出成本差异、常住人口变动、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探索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化管理,扩大清单范围。根据支出政策、项目要素及成本、财力水平等,制定适合广西实际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着力将预算管理质效“提起来”。加强财政政策评估评价,增强政策可行性和财政可持续性。加强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国有资本资产使用等绩效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沉淀资金一律按规定收回并统筹安排。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着力让资金使用效率“快起来”。在保持现行财政体制、资金管理权限和保障主体责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稳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实行常态化管理。健全直达资金常态化监控体系,强化重点抽查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实行从资金源头到使用末端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使资金监管“一竿子插到底”,保障资金有效使用。


▲关礼厅长率队赴广西融资担保集团调研。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持续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


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总体框架下,深入推进自治区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自治区和市县财政关系,推动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

加快推进自治区以下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合理划分自治区以下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适度加强自治区在维护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方面的责任,加快推进各领域自治区以下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尽快形成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自治区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体系。

加快理顺自治区和市县收入划分。以税种内在属性为基础,遵循收入划分基本原则,理顺自治区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关系。跟踪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运行情况及新出现的问题,研究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相关政策措施,合理确定自治区以下退税分担办法。研究财产行为税的税种属性、征管难易度,更多留给市县,调动市县征管积极性。推动“飞地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落实落地,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完善保障与激励并重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加强对基本民生、巩固脱贫、乡村振兴、污染防治、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的资金保障,支持市县落实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系数,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相衔接,加大常住人口因素的权重,落实转移支付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增强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继续加大转移支付绩效奖惩力度,完善和落实各项奖励政策。


推进税费制度改革,持续扩大税收功能作用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现代税收制度,进一步规范收费基金管理,构建可持续且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税体系、直接税体系。

不断健全地方税体系。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授权,做好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配套法律制度建设,依法确定契税适用税率、特定情形减免税办法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人所在地等事项。研究适应广西实际情况的税费优惠政策,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税费环境。根据税收法律法规赋予的省级税收管理权限,超前谋划培育地方税源,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比。

不断优化税制结构。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改革,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其占税收收入比重。扎实做好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及收入下放改革,提前谋划,争取改革红利。适时调整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政策。深化水资源费改税,进一步理顺水资源税费关系。

不断强化收入征管机制。加强财税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加强税收与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应缴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加快健全社会综合治税体系,配合税务部门精抓细管,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骗税行为,防止税收流失,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结合财政部开展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工作,修订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章制度。积极推进非税收入划转改革,构建职责清晰、流程顺畅、征管规范、协作有力、便民高效的非税收入征缴体制机制。


▲关礼厅长到基层调研财政支持实业抓复工复产情况。

健全财政风险防范机制,持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财政是发展和安全的基础,也是发展和安全的保障,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切实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债务限额与偿债能力相匹配的制度,健全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全生命周期收支平衡机制,加大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力度,形成“储备一批、安排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滚动接续机制。认真研究汇率市场变动趋势和广西财政承受能力、偿债能力,依法科学合理确定利用国外优惠贷款规模。按照财政部的工作部署,探索广西主权外贷纳入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对项目办和各级财政部门加强业务指导,落实债务限额管理要求,严格监督外贷计划的执行情况。

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落实政府债券到期偿还责任,稳妥有序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严格落实上报备案的隐性债务化解计划。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及时处置潜在风险和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向其他领域传导。加快推进政府外债项目签约落地和在建项目的执行进度,提高执行效率和支付进度,避免资金沉淀。

切实稳妥处置化解金融风险。健全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支持化解金融风险机制,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进得去、退得出”。积极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建立防火墙,防范其他领域风险传导引发财政风险。尽可能通过市场化方式妥善处置国有企业、金融机构、招商引资项目等领域的风险事件,防止引发财政风险。督促金融企业强化公司治理,落实好不良资产处置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切实加强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情况、财力状况安排民生支出,推动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从严掌握提标扩面等增支政策,确保财政可持续。坚决防范库款风险,切实压减财政暂付款规模,确保库款规模回归合理区间。坚决防范好社保基金风险,加强运行动态监控,定期评估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未来收支状况,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预警。


完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持续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财政和金融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必须加强统筹联动,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运用“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模式,降低金融机构风险,促进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创新发展新型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前有补贴、后有补偿的长效机制,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扶小支农,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发展的功效。

进一步用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构建政府投资基金与金融机构投贷联动的新融资模式,以政府投资基金的股权投资增强企业资本实力、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为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突出政府投资基金滚动循环投资、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市场化特点,遵循市场规则和专业管理,重点支持“双百双新”产业项目、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中小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区域特色企业。

进一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项目培育和储备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推动PPP项目建立与财政预算安排、政府债券安排、绩效评价等挂钩的工作机制,推进政府专项债券与PPP模式的协调发展,积极运用政府专项债券与PPP分工协同支持不同领域项目。做好财政承受能力综合分析评估,强化政府支出责任监管,严禁假借PPP项目名义变相举债,规避政府债务风险。


责任编辑:李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