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
来源:《中国财政》2021年第14期 2021/07/07

  延安宝塔山  陈璐萌 摄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延安是一片红色热土,是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延安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采访组一行来到这片红色热土,重温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探究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解读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展现新时代革命老区的新风貌。


(一)

胜利山上忆峥嵘:铁流万里 落脚吴起

陈璐萌 摄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时一年有余,途经11个省,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吴起镇,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这块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开创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一路尾随的国民党骑兵也追到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门口”。毛泽东和周恩来、彭德怀对敌情做了认真研究,毛泽东指出“决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来”,并立即部署战斗。21日凌晨,毛泽东在平台山上的一棵杜梨树下召开战前动员大会,反复强调打好这一仗的重要意义。21日7时,吴起镇“切尾巴”战役全面打响。中央红军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经过数小时激战,歼灭敌人3个团,击溃3个团,击毙及伤俘敌军2000多人,缴获战马1700多匹以及大批武器弹药等。至此,中央红军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战,实现了战略大转移。这是中央红军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大胜仗,为以后陕甘宁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10月25日召开的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最早论述了长征。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为了纪念“切尾巴”战役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吴起人民把平台山更名为胜利山。为缅怀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铭记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吴起人民在战役旧址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以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陈璐萌 摄

退耕还林:“绿色革命”先行者

站在胜利山上放眼望去,硝烟早已散去,满山尽是苍翠。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壑之间,绿色已是今天的主色调。

在胜利山南侧,郁郁葱葱的大吉沟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内,记者一行参观了全国第一座退耕还林展览馆,馆内的珍贵史料记录了吴起从黄土高坡到秀美山川的“绿色变迁”。

在退耕还林展览馆的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封山禁牧从吴起开始,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吴起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率先迈出了第一步,掀起了一场长达20年的“绿色革命”,不仅“绿”了荒山,还“美”了生活,走出了自己的新长征路。

退耕还林展览馆  陈璐萌 摄

吴起县财政局党委副书记张兵芳介绍说,吴起的改变始于1998年,在国家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吴起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5.99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1.6亿元,有2.3万户10.5万人享受政策,户均领取补助资金9.4万元,人均领取补助资金2万元,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退耕还林不仅承担了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还在脱贫攻坚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吴起人民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写在了这片红色热土上。通过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的紧密结合,依托劳务造林、林业项目、生态管护、发展家庭林场等拓宽脱贫渠道,全县所有建档立卡户每户每年至少增加收入2800元以上,部分户收入突破6000元,让贫困户分享“生态红利”、共享“绿色福利”。

“吴起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我们南沟村是吴起退耕还林第一村。”美了环境、富了生活的南沟村村民自豪地说。“过去,这些山几乎都是秃的,去山上种地,连一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到。你们看,现在这里全部都是绿色,眼前望得见的这些山,都是我们村里的,山上的树都是我们村民一棵一棵栽下的,用一滴一滴的汗水浇活的。”南沟村老支部书记闫志雄说到过去种树的艰辛时仍是感慨不已。他指着青山掩映下的一池碧波——南沟水库,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1968年冬,村里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动工修建的,经过三年艰苦奋战,到1970年建成蓄水。“不过退耕还林以前,一下雨,山上的泥水就流进水库里,水库的水都是浑浊的,退耕还林见成效后,水库的水也变清了。”

2017年以来,南沟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主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抢抓政策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建成了总面积8.2平方公里、以水库为中心的一心八景南沟生态度假村。相继开发了农家乐、民宿、采摘体验等特色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南沟村整村在2017年底退出贫困村,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450元。“现在的变化太大了,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都增加的共赢局面。”

南沟村村民家的窑洞院落  陈璐萌 摄


(二)

直罗镇大捷:一场歼灭战打出“奠基礼”


直罗战役烈士纪念碑  陈璐萌 摄

在休整13天后,中央红军离开吴起,沿着洛河川向南前进,在甘泉县象鼻子湾村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并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番号。在会师地,毛泽东发表了“雪地讲话”,庄严宣告“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再次指出“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红军队伍。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要打一场“歼灭战”,由毛泽东等率中央军委机关、红一方面军南下到鄜县(今富县)直罗镇的葫芦河川一带歼灭敌人。

直罗镇位于富县县城以西45公里处,当时只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北依葫芦河,一条东西向的小路穿镇而过,地形险要,犹如一个口袋,正是打伏击战的好战场。1935年11月21日至24日,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亲自部署和直接指挥下,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南北夹击的策略和战术,一举全歼国民党东北军一个师又一个团,共计俘虏敌人5367人,击毙击伤1000多人,缴获枪支3500多支、子弹22万发、无线电台2部、战马300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等。

直罗镇大捷为红军积蓄和发展新的战斗力量、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赢得了宝贵时间,为红军在西北站稳脚跟、提升将士的信心、扩大红军队伍、进一步巩固和开拓革命根据地,乃至对整个战略全局,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上对直罗镇战役胜利的经验和意义作了详细的总结。他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蒋介石向陕甘边区的“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直罗镇战役中,红一方面军牺牲了648位革命先烈,留下姓名的只有6位,其余的都是无名英雄。烈士陵园里满山的苍松翠柏都是当地老百姓亲手种下的,表达着对烈士们深深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红色生态幸福直罗欢迎您”

直罗镇胡家坡村水稻育秧田  陈璐萌 摄

初夏时节,正是胡家坡村水稻种植的季节,水汪汪的稻田里,村民们正在抢抓时机育秧,一派繁忙劳作的场景。直罗镇自古就有“五谷杂粮遍地有,九州不收鄜州收”的说法,又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至今已有1300年的水稻种植历史,直罗大米因品质优良被选为贡品而得名“直罗贡米”。水稻一直是胡家坡村的主要农作物,但因1996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使稻田及水利配套设施遭到严重损毁,胡家坡村也成了贫困村。

富县农村综合改革服务中心主任贺永宏介绍说,胡家坡村把恢复发展水稻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平整土地,重新修建拱水坝,铺设供水管网,制定出台了稻田免费恢复、种子免费供应、大米兜底收购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充分调动村民恢复水稻种植的积极性。“从2016年起,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059.97万元,整理恢复稻田2100亩,建设引水灌溉设施2处,铺设引水管线8000米。在胡家坡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水稻面积达15000亩,年产值4310万元,带动2000余户走向致富小康,水稻种植日趋成为县域川道地区的脱贫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

2017年,胡家坡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富县小江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全部水稻种植户吸纳为社员。合作社在产业项目的扶持下,配备各类水稻种植机械70多台(件),为社员提供统一耙田、统一插秧、统一收割,实现了水稻生产一体化、科学化、机械化。几年来,农户(贫困户)累计分红收入14.4万元,合作社收入7.2万元,村集体收入2.4万元,实现了贫困户与合作社、村集体的互利共赢。

不远处一群游客在稻田旁的水车前合影,高声唱着红色歌曲,与青山上醒目的红色大字“红色生态幸福直罗欢迎您”交相辉映。“胡家坡村不仅农产品打出了名声,而且还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样板经验。”贺永宏说。

2018年,胡家坡村被评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胡家坡村不仅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致富翻身仗,“田园综合体”也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攻坚示范基地。

直罗镇胡家坡村民育秧劳作忙  陈璐萌 摄


(三)

瓦窑堡会议:“一次极关重要的会议”

“天下堡,瓦窑堡。”瓦窑堡是历代的边关要塞、商业和军事重镇。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一次极关重要的会议”——瓦窑堡会议。会议旧址坐落在瓦窑堡城内田家院内。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正是在这个只有五孔窑洞的院落里,擎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也促成了全民族的觉醒与团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两天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从此,中国共产党运用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都”初心不改  砥砺向前

瓦窑堡现在是子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曾经的“红都”依旧迸发着蓬勃的生机。瓦窑堡街道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强化战斗堡垒、狠抓领头雁选培、提升为民服务实效等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

党员就是旗帜。围绕“八个一批”精准扶贫惠民政策,不断强化“党工委推动、支部带动、驻村工作队联动”工作机制,将党的好政策,通过干部服务的弦,链接到群众的田间地头。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致富能人+农户”等模式,引导党支部和党员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下冯家庄村位于瓦窑堡街道以东10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由于村里沟道多平地少、村里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收入薄弱,且村民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只有30户,致使村子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4年,全村205户77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1户122人,贫困发生率15.84%,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和“烂杆”村。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这一主线,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更重要的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带动村民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规模化种植,由从前靠天吃饭、以粮谋生转为多措并举发展多效产业。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全村走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快车道。 

(四)

洛川会议:吹响全面抗战的号角

洛川会议纪念馆 张小莉 摄

“洛川会议”旧址所在地,位于洛川县城北10公里处的冯家村。走进洛川会议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土坯墙壁上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战”“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等红色标语。讲解员介绍说,为实现瓦窑堡会议确立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党中央先后多次派代表赴洛川同东北军进行秘密会谈,双方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战略目标。

洛川会议旧址 陈璐萌 摄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于8月22日至25日,在冯家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洛川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及红军将领共22人。会议制定了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核心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讨论通过了持久战及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明确了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原则,开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崭新局面,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在会议结束当天,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全军约4.6万人,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

从此,抗日的烽火燃遍全国……中国工农红军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及中央军委的命令,在陕西关中的三原、泾阳和富平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八路军先后从韩城的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全面开展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先后取得了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小小苹果托起美丽乡村

走进芦白村,广场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红色标语映衬在白色的墙壁上,格外醒目。与广场一路之隔的就是洛川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苹果园,已是枝繁叶茂,挂了果,微风下摇动着叶子,似乎在讲述芦白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芦白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  陈璐萌 摄

“芦白村以前因贫困落后而被称为‘塬上的川道村’,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就开始种植苹果,但由于管理技术不到位,苹果质量差,价格上不去,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村。”芦白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全介绍说,“2017年以来,芦白村借助国家级科技创新园区——洛川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落户芦白的机遇,通过‘三变改革’,实施土地流转,改善人居环境,建强基层组织,紧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使芦白村一跃成为美丽乡村。2019年人均纯收入12800元。”

创新园区内的矮化苹果树  陈璐萌 摄

现在的芦白村每一条街道都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由村支部出资、群众酬劳建设了花园;推进“厕所革命”,为全村148户新建了卫生厕所;垃圾实行户收集、村运转,雇佣专人进行垃圾收集清理,建立了垃圾清运管理机制……

芦白村的发展变化只是洛川县的一个缩影。据洛川县财政局副局长韩晓民介绍,全国闻名的洛川苹果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洛川苹果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洛川人民的艰苦奋斗史。如今的洛川县已经成为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53万亩。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1.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56元。

(五)

信仰的力量:从胜利走向胜利

1936年6月21日,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突袭,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瓦窑堡,于7月3日进驻保安县。“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这是刘志丹面对党旗时的铮铮誓词。保安县是刘志丹的家乡,刘志丹率军东征,不幸壮烈牺牲,为纪念他,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正是在这里,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为革命理想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4个月的采访,他不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获得了一手材料,更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古老中国的“兴国之光”。根据采访内容,他创作出第一本向世界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一年后,它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改名为《西行漫记》。

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离开志丹县,入驻延安。从1935年10月落脚吴起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延安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解放全中国胜利在望。

俯瞰延安城区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登上宝塔山,三山环绕、二河交纵的革命圣地延安的概貌一览无余。在延安老城区每一处革命旧址内,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一如当年通过老城门进入延安的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们。

“哦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当年的热血青年唱着这首《延安颂》奔赴延安。“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在那时奔赴延安的4万名青年知识分子中,有人如此写道。延安,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信心与决心,吸引了无数追求光明和进步的青年人。

毛泽东说:“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凤凰山麓的窑洞,是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党中央负责同志进入延安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正是在这些土窑洞里,毛泽东写下了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的《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当时,抗战形势严峻而紧迫,但仍有中央委员17人、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区负责人38人参加会议。正如毛泽东后来回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次重要会议,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而“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六届六中全会之所以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根本在于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和历史使命。六中全会上,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口头指示,肯定了中共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赞同中共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和继续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这是共产国际第一次明确肯定了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地位。

来杨家岭毛泽东旧居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  张小莉摄

1938年11月,因日军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凤凰山麓搬到杨家岭。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单位均设在这里。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约3公里处,在当时是一个很普通的陕北小山村。1938年至1943年,党中央和领导人在这里居住,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了充分准备……在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愚公移山》等。在这里,毛泽东在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位于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  张小莉 摄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旧址,来此参观的人们总会长时间驻足停留。大礼堂是1942年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自己动手修建而成,可容纳千余人左右,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借鉴了西方的建筑风格。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写入了这样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从而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首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6月19日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七大历时50天,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代表大会。它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枣园革命旧址五大书记铜像  张小莉 摄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枣园。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当年,书记处五位领导人都在这里居住。枣园背后的山崖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在青山绿树掩映下,格外引人注目。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卫团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为烧炭牺牲的战士张思德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军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南泥湾稻香门   陈璐萌 摄

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南泥湾,蓝天白云,青翠漫山,看得见山水,闻得到花香。在南泥湾纪念馆临时展厅里,讲解员讲述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感人的故事。展柜中展出的战士们自己生产的军服、用马兰草造的纸、用桦树皮做的饭盒、用弹壳做成的蘸水笔……诠释着南泥湾艰苦奋斗精神。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策略,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解决陕甘宁边区的困难,在1939年2月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进驻南泥湾,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艰苦奋战,实行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战胜了重重困难,用鲜血和汗水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万顷良田。到1944年,359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所收获的粮食在满足军队需求之外,还能上缴公粮,达到了“耕一余一”。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富饶之地,成为了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陈璐萌 摄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说陕北是两个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经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 在这里,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毛泽东说延安有10个“没有”。在这里,实行了精兵简政、“三三制”、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海外华侨陈嘉庚到过延安后,在海内外奔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传承延安精神  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1956年在《回延安》中写下的美好诗句,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在今天更有了新的时代含义——陕西省政府2019年5月7日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全面小康的新生活;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577元、12845元,城镇化率64.5%……延安正在续写着辉煌,开启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华灯初上的延安新区人民公园一角  张小莉 摄

延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奇海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定在千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3.8亿元,增长5.1%。

按照“革命圣地、历史名城”定位,统筹推进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等重大工程,新区景观生态体系和商业圈、生活圈基本形成,现代气息更加浓郁,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旧城改造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城市双修”经验全国推广,荣获“2019中国品牌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53.07%,植被覆盖度81.3%,治沟造地55.5万亩。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9天,大气指标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美丽山水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坚持办好“人民幸福十件实事”,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整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和“双高双普”验收。动迁山体居民5.37万户、20.4万人,棚户区改造11.3万套。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

       南泥湾的党徽广场 张小莉摄

“进入新时代,延安精神依然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丁云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对陕西寄予了“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殷切期望,并要求“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作为财政人,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以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为着力点,以‘争先进、创一流、出经验’为抓手,将延安精神融入到做好每一件工作、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之中,聚焦实体经济,以更大力度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聚焦民生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更实措施服务创造高品质生活;聚焦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更强担当实现财政高效能治理,始终保持奋斗姿态,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推动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有新气象新作为。”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