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实践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包头: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021/1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素有世界“稀土之都”、“草原钢城”的美誉,同时还有着辽阔的草原风情、浩瀚的大漠风光、浓郁的蒙古族风俗加上北部与蒙古接壤的独特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近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核心,相继编制了《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取得初步成效。

(一)以文化赋能,塑造旅游景区新形象。注重旅游景区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挖掘、弘扬,如希拉穆仁红格尔敖包景区重点打造草原文化,南海湿地公园景区重点打造西口文化,五当召景区重点打造藏传佛教文化,美岱召景区重点打造蒙元文化,北方兵器城重点打造军工文化,黄河谣景区重点打造黄河文化,梅力更景区重点打造鸿雁文化,通过文化元素的注入,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二)加大投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2019年,包头市实施重点旅游项目31个,投入资金25.2亿元,超额完成年初投资计划,占计划投资的152.33%。2020年,全市实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1个,投资6.25亿元。这些项目资金除用于建设和完善景区设施设备外,大部分投资用于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项目建成后会大大提升包头市文化旅游融合度。

(三)文化旅游产品进景区,彰显包头文化特色。积极推动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类企业和工作室进景区,如希拉穆仁景区、五当召景区、美岱召景区、北方兵器城、黄河谣景区、春坤山景区等6家景区设有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店。2020年5月,市财政局会同市委宣传部、青山区政府组织开展“首届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大赛”,丰富了景区旅游产品,促进了文化创意旅游商品消费。

(四)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促进旅游消费。市委市政府、各旗县区和民间举办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共有40多项,连续35年举办的鹿城文化艺术节、连续12年举办的鹿城元宵节,已成为包头市民重要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各旗县区也形成了“一地一品”节庆活动。如达茂旗的“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白云区的“奇石文化旅游节”,固阳县的“秦长城旅游文化节”,土右旗的“敕勒川旅游文化节”,石拐区的“五当召旅游文化节”,昆都仑区的“魅力昆都仑文化体育旅游节”等等。这些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促进了旅游消费,带动了旅游发展。

尽管包头市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落实还有一定困难;文化资源挖掘力度还不够;文化旅游产品生产能力还不足;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包头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此,充分挖掘包头地方文化,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寻求和探索一条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有利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之路,已成为强力推动包头市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建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重点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吸纳社会资本,建立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二是建立资源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以文化资源作价入股和以文化资源招商引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文化资源加速市场化的进程,走依靠资源优势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路子。三是建立部门职能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规划与产业促进、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等职能,积极创新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新机制,实现由资源分散管理向建立部门联合、产业融合、行业联合、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合力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全域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

(二)找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结合点。一是做好“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挖掘包头市文化旅游资源,弘扬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西口文化、军工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并将其与旅游资源相融合。二是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三是推动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创新生态文化发展内容和形式,突出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努力把包头市建设成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平台与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四是推动新兴文化业态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依托市内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大文化产业精品和旅游产业品牌创造创新力度,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契合效应。

(三)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联动优势。一是促进区域融合。打破区域行政界线,消除地域差异性,突出文化旅游区域联动发展,形成统一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板块优势。二是促进主题融合。深入挖掘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概念”和“主题概念”,建设大景区、发展大产业,促进文化旅游功能性的有机统一。三是促进市场融合。围绕市场需求,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策划生产、展演展示“一条龙”发展,建设文艺精品创作营销市场。依托地方古玩文物、民间工艺、书画艺术等,大力开发和生产创意文化产品,建设文化旅游艺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文化夜市、文化集市、旅游餐饮一条街、民俗表演一条街等特色文化市场,大力推进消费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一是着力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活力。积极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旅游企业。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相互参股与整合,从市场主体上促成两个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着力培育文化旅游的龙头骨干企业。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三是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心策划和重点开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把准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兴奋点、找准投资者的盈利点,把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面向国内外投资商,推出一批有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

(五)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一是组织民俗、文史等跨学科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诊断及评估,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建立文化旅游资源大数据库,为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提供定量定性分析,搞好资政辅政服务。二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包装与创造,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推出一系列亲民时尚的衍生文创产品,同时也要让更多的民间技艺、民间艺人、民间宝物融入到旅游市场中来。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  张小莉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